新国学网:李昌菊: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_油画--中国-科夫-体系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二篇《学习苏联与自主发展》(1949—1978)的第二章节《学习现实主义》的第一节内容,阐释了中国引进契氏体系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学习现实主义

第一节   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

油画要提高,素描是前提,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基础素描教学亟待正规化、科学化,素描教学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期待下,一个重要的教学体系——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于1952年开始传入本土。

对苏联素描的推崇,最早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王式廓的经历,他结合自己参观苏联美术的感受,写了《参观苏联美术学校有关素描教学问题的感想》(《美术》1954年10月),文章肯定和赞扬了苏联的素描教学,同时指出了中国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他说:“我们在苏联时曾经访问了他们的美术学校,看到了许多学生的成绩,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学生的素描习作……。”文章列举了苏联美术院校学生在素描上所表现出精确和真实的写生造型能力,不仅对造型、比例和运动的把握非常准确,而且在运用明暗与色调,以及细部的描绘上同样是精细而深刻。使得被表现的物体具有充分的质感和空间感,表现出来的对象“真正成为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王式廓分析了苏联美术院校素描教学先进、科学的原因,在于对透视学、解剖学的高度重视以及与油画创作相结合,以及线条、技法、笔触、色调等方面的探索表现。联系当时我国美术院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写道:“我们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在这个问题上过去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时没有强调这一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的要点。认为,“我国当时的素描教学不注意素描的目的性和阶段性,以致形成了素描练习与专业创作、速写这些课程的要求互相混淆,使素描教学的进行更加复杂,困难”。最后,王式廓指出,苏联素描教学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不仅是由于他们的素描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正确完整的体系,而且和明确而严格的教学标准要求和教学制度也是分不开的。

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在这样一种期盼下进入了中国。为了更好地交流素描教学经验,明确素描教学的目的、任务,提高素描教学的成果,文化部于1955年7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这是首次由政府出面对美术基础学科的教学专门组织的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2个院校的50多位代表。为了使代表们对当时我国素描教学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有直观和全面的了解,会议组织所有参加会议的代表先在中央美院进行了一个月的素描进修学习,同时还举行了习作观摩和讨论学习心得等活动。在这次座谈会上,当时的中央美院院长江丰首先作报告。他总结了建国后5年的素描教学情况,提出了会议的中心议题,鼓励大家自由进行学术研讨。7月3日,会议还特别邀请了当时任教于文化部油画训练班的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到会,为全体代表作了《关于素描原理及教学问题》的报告。在马克西莫夫报告中,他肯定了我国当时素描教学的方针是正确的,是沿着现实主义道路前进的。同时,他结合各院校带到会上的素描习作,明确指出了我们在“素描教学中对素描练习的目的、意义等重视不足等问题”。

座谈会还针对当时素描教学中存在的诸如素描基本练习的现实主义方向问题、怎样学习苏联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最后,会议作出了“改正过去素描教学中的错误思想和做法,进一步明确学习苏联现实主义的方向的决定”并规定了具体的四项措施。这次全国素描座谈会,可以说是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全面向苏联学习的总动员,“是推广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的官方行政举措”。如果说在这之前,各学校是自发地接受和学习契氏素描教学体系,那么文化部组织的这次全国座谈会后,则是以官方行政方式把学习和运用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推向高潮。

WoJ0VhJEcb4LFPwcqtKYh6bPiwvRp05lT9cPVHY5.png

图 2–2–1 契斯恰科夫素描作品1856年

契斯恰科夫(1832—1919),圣彼得堡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前身)教授,深受19 世纪俄罗斯民主思想影响,主张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同情劳动者。他的素描在意大利、法国美术教育规范的基础上,把古典引向现实,要求严格的比例、透视、光影的准确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形成了科学规律与艺术法则相结合的俄罗斯素描学科体系,把素描教学引向了一个开阔的境界(图2-2-1)。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观点,并不是契斯恰科夫的发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素描在艺术创作中重要的基础作用就得到了显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素描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到18、19世纪,许多西方绘画大师都把素描作为重点,安格尔就曾在自己画室的门上贴着“素描是一切”的字幅,以示对素描的重视。但是把素描当作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并把它真正普及到整个造型艺术的层面,契斯恰科夫应是第一人。在契斯恰科夫看来,素描是造型艺术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所有造型艺术的“根”——“谁要是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立地”。素描既然是解决造型问题,首先要了解形体是怎样客观存在的。契氏教学法的第一步是从客观对象本身的结构出发,树立立体观念,而非单纯涂抹明暗调子。明暗五大调子的创立,是契斯恰柯夫的贡献,即向光、顺光、背光加反光和高光。“五个调子”既是属于理性范畴的科学法则,又是一种艺术语言,因为它不仅可以充分表现物象的真实质感,而且是表现空间、空气质感和光的美学语言。

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的提出,主要针对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学院传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俄罗斯美术学院教学体系参照十八世纪的西方学院传统,把素描作为主要课程,以研究古典主义造型语言规范为基础。这种教学,要求将解剖学理论深刻理解并在实践中进行强化。其训练结果是概括能力强,学生有很强的背画能力,并且强调轮廓的表现力,这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基本绘画能力。如果绘画教学发展到仅仅为了表现造型的理想原则而脱离现实,那么就流于公式化,失去了艺术表现的意义。这就是在契斯恰科夫之前就已经形成的学院教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OW6665mRL1pyhVfZukYDoxAtrhXH2b1hY5o2HV2M.png

图 2–2–2  契斯恰科夫素描校验法研究1876年

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认为所有形体描绘、明暗分布都与透视规律有关(图2-2-2)。形体是透视变形中相互联系的各个平面构成的,在透视规律支配下的各个面的组合关系,就是“结构”方面的重要前提内容。具备了三度空间意识,就能克服此前在学院占传统地位的空洞的涂阴影方法。它对素描问题的论述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他在前辈和同事的研究基础上明确了素描的目的,突出其在平面中再现三度空间中形体的作用;第二,重视表现方法和作画秩序。这两方面内容建立在对透视学、解剖学以及色调问题的重新重视的基础之上。

评价某种教学体系是否有价值惟一真正有效的证明,便是这一体系的教学成果。经他一手调教的学生有数百位之多,有不少是大师级别。如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等人。谢洛夫曾说,契斯恰科夫是惟一的永远不可动摇的形体法则的教师。

引进契氏体系的重要意义,是让中国艺术家更直接地接触到了学院派的规范训练,提高了科学的造型方法和写实能力。但是,全国范围内都推行该体系,不免显得画法单一,以至于后来引起不少质疑。董希文曾说,现在我国艺术院校的素描都是一个样子,都是契斯恰柯夫,把铅笔削得又长又尖,2H、H、HB、……直到6B,一遍一遍地上去,画得像照片一样,好像不是契斯恰柯夫的面貌的素描就不是素描。岂不知素描也是百花齐放的,中国和外国就不同。外国各个国家也不同,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的素描也不一样,同一时期各个画家的素描的面貌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你说哪个素描是好素描?都是素描,都是好素描。没有基本功的百花齐放,就不可能出现创作上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的百花齐放,基本功面貌千篇一律,在创作风格上也就造成千篇一律”。

引进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在于提高中国的素描水平,直接为油画打基础,不过,需要正规化的还有油画教学体系。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体态的不同,学习西方国家已不可能,苏联就成为一个不错的学习对象。18世纪初,油画肖像在俄罗斯已经得到发展。18世纪中期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陆续派遣画家去欧洲学习,同时邀请外国美术家来俄国传授技艺,并建立美术学院,重视历史题材绘画的表现。由此,俄罗斯的美术很快跻身欧洲18世纪美术发展的行列中,并涌现不少卓越的油画家。到19世纪下半叶。受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人民性、民族性”等文艺创作原则的影响,俄罗斯的文艺形成了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之后的巡回画派,重视表现现实生活与俄罗斯历史。有意思的是,其中对巡回画派成员的培养起了积极作用的,正是教师契斯恰可夫。

  更多内容尽在[李昌菊专栏]

  李昌菊简介

  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科夫,体系,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 油画中国 科夫 体系 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 油画
下一篇:陈履生:博物馆奇妙夜(下)_-公众-城市-开放||上一篇:中国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上线文物艺术品价格指数_-指数-数据-价格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