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永乐与沙哈鲁:15世纪陆上丝绸之路最后的余晖_-丝绸之路-明朝-大明

编辑:杨晓萌 来源:澎湃新闻
 
在15世纪的开头,东方的两大帝国——帖木儿帝国与大明王朝,都出现了两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基于他们在位时

在15世纪的开头,东方的两大帝国——帖木儿帝国与大明王朝,都出现了两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基于他们在位时的强势,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短暂恢复,经常会被联系在一起。

这两位君王,对于15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大明王朝的帝王,他的国策决定大明一度的开放与更长时段的闭关锁国;而帖木儿帝国的帝王,他统治帝国近半个世纪,见证由他父亲缔造的帝国起起落落,在背叛中含恨而终。他们的决策,最终导致东西方时代的大变转。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君主在15世纪的互动,曾使得丝绸之路短暂恢复,但客观现实使得这个恢复仅仅只是一朵“昙花”。

前言:崩溃之际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核心,长期处于中亚地区——基于联通东西的商路,以及重商传统的君王(粟特是商业文明,穆斯林君王也有鼓励商人的传统)的支持。尤其是河中地区(Teansoxiana,中亚锡尔河与阿姆河流域)的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文明的兴盛。

然而,由于喀喇契丹帝国(Qara-Kitan,即西辽)的没落,以及这个帝国同新兴的花剌子模帝国(Khwarezmia)长期的纷争,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走下坡路。因商贸纠纷导致蒙古人西征(名义上的纠纷,有说法事实是为西征作借口),更是让河中地区不少著名大城市在一夜之间沦为废墟——例如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的乌尔根奇,花剌子模帝国的都城),就被蒙古人以洪水的形式(屠城过程中蒙古人采取河流改道的形式困住城池)彻底淹没了。

之后统治中亚地区的金帐汗国与察合台汗国,虽然在本地人的影响之下实现突厥-伊斯兰化,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也得以或多或少的恢复,但长期的混乱已经严重摧毁了当地经济。另一方面,在西征过程中,蒙古人为了攻城,使锡斯坦地区(Sistan,今伊朗东部偏南)的水源改道——这导致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文化圈,东波斯地区,最终水源枯竭。长期的旱灾与河流的改道,最后也导致河中地区(大致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南部,是原中亚文化的核心区域)发展力的下降——毕竟原有的坎儿井,也难以维系海量的商队。

到了14世纪中叶,黄金家族因两大力量的崛起,均趋于没落,蒙古帝国也因此崩溃:在东亚地区,中原人的起义以及朱元璋崛起,大明帝国取代大元帝国;在中亚,没落的察合台家族被外戚控制,并因此分裂为两大部分——在今天我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以及伊犁河流域,由杜格拉特(Dauglat)家族部分控制的东察合台汗国,以及由外戚巴尔拉斯家族控制的西察合台汗国。

v66L6BaiYLABMvIMEopNTYAhcNguld4tjL1ur2uG.jpg

埃米尔帖木儿,帖木儿帝国时期绘像

巴尔拉斯家族属于蒙古部族,在中亚地区与汗庭一起实现突厥-穆斯林化,其中一位埃米尔(Emir)帖木儿(Timur,1336—1405)是出名的“征服者”(帖木儿在其统治期间名义上一直尊奉察合台汗国大汗,因此类似于曹操在中亚的角色)。这位跛脚且较矮的“征服者”,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再一次给缓慢恢复中的丝绸之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这个打击甚至延伸到之前历任蒙古大汗未曾涉足的恒河流域。在德里征服战中,至少有10万人遭到波及,或被屠杀,或流亡他乡——这场战役起源于帖木儿希望征服南方强大的图格鲁克苏丹国,因此派遣他的孙子皮尔·穆罕默德出兵攻打德里。在这次战役中,帖木儿虽然掠夺了德里并为此积攒丰厚的财物,但由于印度炎热的天气,最终帖木儿并没有有效管理印度地区,图格鲁克王朝也因此一直到1413年才被帖木儿的部下取代。

XysY1XirHgNOgdMZ5KhQlsSjFaOgvNB0hg11fU7r.png

明太祖朱元璋御像

而东亚地区的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国之后,基于元朝多年统治以来激发的“华夷之辨”排外情绪,他关闭了丝绸之路的东方市场,最典型的是贬抑商业与禁海。为朱元璋上位出力的商贾,也遭到非常残酷的洗劫。例如为朱元璋出钱出力的沈万三,在朱元璋成为明太祖之后,没有拿到心心念念的“聚宝盆”,而是以一个乞丐的身份终老西南。大批在起义中保持中立的回回商人,也被迫从东南沿海迁到北方。

西部的战乱,与东方的闭关锁国,导致原本有恢复态势的丝绸之路一路走下坡路,不过在两位新征服者之子的统治下,这条商路一度得到修复,甚至有人从中看到丝绸之路复兴的希望。但他们的上台,都与不幸的侄子息息相关。

夺位的叔父:强权取代法统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帖木儿,都遭遇晚年丧子的痛苦。1392年,年仅39岁的大明太子朱标不幸早逝。朱标死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成为继承人。

1388年,帖木儿一度被金帐汗国大汗脱脱迷失(Toktamish)打败,作为继承人的谢赫·乌马尔(Shakiah Umar,约1360—1388)战死,而与此同时帖木儿两个年轻有为的孙子米尔扎·苏尔坦(Mirza Sultan,1370—1403)与皮尔·穆罕默德(Pir-Mohanmod,旧译皮尔马黑麻,1376—1407)在之后的战役中打败脱脱迷失,为叔叔报了仇,所以帖木儿决定把长孙苏尔坦立为继承人。不幸的是,苏尔坦在1403年猝死,帖木儿在三子米兰沙(Miran-Shah,1366~1408)没有异议的前提下,决定立皮尔·穆罕默德为继承人。

在儿子在世的情况下立孙子为继承人,往往是一个隐患。1399年,刚刚当上祖父的朱棣,对外宣称自己的孙子朱瞻基“是父亲奉玉托梦”而生,但实际上,早在怀胎前朱元璋就已经去世了。朱棣对新生孙子神话般的宣传,也为自己不久之后发动的叛乱提供合法依据。

帖木儿去世之后,皮尔穆罕默德遇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克星”——堂弟哈利勒(Khalil,1384—1411)。哈利勒发动对哥哥的叛乱,皮尔·穆罕默德被暗杀,哈利勒成为执政者。

这个时候,帖木儿的小儿子——比侄子皮尔·穆罕默德还要小一岁的沙哈鲁(Shah-Rukh),发动了对哈利勒的讨伐。哈利勒最终投降并被软禁。参与哈利勒政变的大臣,后来也成为沙哈鲁自己的肱股大臣,沙哈鲁真正处决的,是刺杀皮尔·穆罕默德的叛乱者。甚至哈利勒本人,也得到叔父的优待,甚至多年以后他的儿子还得以迎娶沙哈鲁的女儿,成为帝国驸马。

k5mFgKWYCI4B6BcvBzOhGUOyBmMqFJ63lrUGJboW.jpg

沙哈鲁绘像,笔者绘于2019年1月2日

相比起温和对待亲族与反抗者的沙哈鲁,朱棣对待侄子以及文武百官并不手软。在1402年,朱棣的大军守候在金陵城外,朱棣并不着急看到侄子投降——他希望看到侄子自杀,这样自己才能大大方方进入九五至尊之位。朱允炆并没有让朱棣“失望”,在放了一把火之后流亡他乡,朱棣借以一些遗落的尸骨,宣称侄子已死,在屠戮侄子的支持者以及追杀哥哥其他后裔之后,登上龙位,成为明朝一代霸主永乐大帝。

nzX18caYcy2pLmU4BiosCInlbIXtvaGoHrgIinqH.jpg

明成祖御像

无论是沙哈鲁与朱棣,他们都是跨越“法统”,通过非正当手段打败侄子成为君主的。但这两个叔父,均因自己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成为东方两大帝国的明君。而他们也基于种种机缘巧合,真正地走到了一起。

第一次使团:因卫拉特扩张引起的联系

1399年,据蒙古人的史料记载,蒙古汗国(北元)原本处于恢复之中,但到了元顺帝之孙额勒伯克汗统治期间,迷乱的大汗被美艳的贵族夫人吸引住(一说是贵妇人丈夫的兄长怂恿),与这个女子发生了关系,并杀死她的丈夫。

被侮辱的贵妇人在盛怒中,联合黄金家族的旁系,并纠结吉尔吉斯兵发动政变,杀死大汗以及大多数黄金家族成员。幸存者流落在不同地区。额勒伯克大汗的其中一个儿子(一说侄子),成为吉尔吉斯军阀的傀儡;吉尔吉斯人的势力没落之后,另外一个部族崛起,这个部族便是卫拉特人(Oirat),在中国的文献中被写成“瓦剌”(之后在清朝写为“厄鲁特”)。这个部族有一个强有力的首领,娶了黄金家族的公主萨穆尔(元顺帝的孙女),成为黄金家族背后有实权的“太师”,这位“太师”便是马哈木。在这个基础上,马哈木与额勒伯克汗属于同辈连襟关系。

马哈木即穆罕默德的一个音译,不难看出卫拉特人有意拉拢西域部族,在永乐统治期间,他采用了具有穆斯林特色的名字,并从1400年代末期开始,与儿子脱欢屡屡进攻长城地区,对于大明帝国的边境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他也时不时骚扰东察合台汗国,而沙哈鲁与东察合台汗国有姻亲关系,被迫卷入边境纠纷。

在共同的威胁之下,沙哈鲁一方面自己自称皇帝(Pad-Shah)和苏丹,以迅速掌握帝国的实际运兵权;另一方面也邀请明朝经哈密卫西遣使者,希望能联合遏制卫拉特人的扩展。

永乐皇帝虽然有着强有力的权势,与此同时他也在长城边多次压制卫拉特人的骚扰,甚至把首都北迁燕京以防卫。但他不希望把军力过度耗费在北部边防,毕竟大明帝国当时还有两项巨大开支——一个是郑和的远航,基于加强朝贡贸易、打击海盗以及寻找失踪的朱允炆;另一方面则是内部的维稳,因为朱允炆的支持者依旧有不少。

在这种背景下,1413年开始,官吏陈诚(字子鲁,1365—1457)奉旨出使帖木儿帝国,途经撒马尔罕、布哈拉与哈烈(赫拉特),沙哈鲁也给予非常高的礼节接待他。在中亚的两年里,陈诚看到不一样的文化,为此写成《西域行程记》与《西域番国志》。

出于回应,沙哈鲁也第一次往明朝派遣使者,包括王子兀鲁伯、易卜拉欣、拜宋豁儿以及大臣阿尔都沙,达成马匹、毛皮与丝绸、茶叶和工匠技术的贸易。当然,这是明面上的贸易项目,而在背后,也达成军事协议:形成一个以哈密卫为中心,共同压制卫拉特的一个军事联盟,最后卫拉特人不敌两大帝国的夹击,在马哈木去世(1418年)、脱欢被打败(1424年)之后,三国进行和谈,北境边务暂时得到缓解。

wjZpcUbYM5i2t4T0GUe9P54617B8JnyRshJLhlVQ.jpg

明成祖第一次讨伐瓦剌(卫拉特),1414年

永乐国策的传承:第二次使团以及商路的危机

1424年,永乐驾崩,他的继承人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新即位的便是朱棣当年借用父亲托梦而给予重望的孙儿——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与体弱多病的父亲不同,他很小的时候就与爷爷朱棣四处征战,以至于脱欢认定这个王子是他的克星。他继位之后,继续支持郑和的航行。在他统治期间,郑和的航行更多是加强朝贡贸易(弱化军事行动与政治目的),同时允许郑和船队前往麦加朝觐——一方面为犒劳船队中比例很大的穆斯林,另一方面也以到达阿拉伯半岛为契机完善明代西行地图的绘制。

uoWE8YTpTjrmHoe8kMFYJ7chxttm28w5AT1lUyDb.jpg

明宣宗御像

朱瞻基传承爷爷的国策,事实上是面临相当大的阻力——传统的士大夫是非常顽固的“闭关锁国”论的支持者与推动者,他们宁可容忍官吏内部的贪污,也不愿意看到朝廷把经费对外;而东南沿海地区,基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绝望的商人,尤其是没能流散至东南亚的江南商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遭到非常大的冲击。久而久之,这些被压制的江南汉族商人与日本浪人、海贼走到一块,成为倭寇劫掠整个东部沿海。这种情况反而加强士大夫的理论依据,一来论证“闭关锁国”的合理性(可以防御倭乱),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污名化那些商人。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到了朱瞻基这一代却形成非常强大的文官政治,他们利用内阁等机构,通过上折的形式不断给皇帝施加压力。为了用经济活跃来反驳反对者,朱瞻基再一次把目光投向爷爷的老朋友——沙哈鲁。

1430年,沙哈鲁再一次派遣他的儿子们出使明朝。在第二次出使中,明朝正式与阿富汗斯坦地区确立朝贡贸易关系。大批中亚的财富流入中国,而中国优美的工艺品和技术也一步步到达中亚。其中三王子拜宋豁儿,沙哈鲁最为倚重的儿子,在这次贸易中与明朝官吏直接联系,这也使得他成为唯一一个记录进明朝史籍的王子——拜宋豁儿这个译名(Baysonqor)就是来自于中国的记载。

nB3dJt2eYN8TNHkcpSAdIepzkOz3xBM5vzYcpiFP.jpg

拜宋豁儿王子诵读《列王记》,帖木儿宫廷细密画

但这一次使团也是帖木儿帝国与中国最后一次的接触,因为两大帝国都在这一次会晤之后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危机。朱瞻基虽然贤明,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得以发展,但他在1435年不幸早逝,年仅37岁,他离世之后,母亲张太后立刻推翻他所有的国策,明朝又一次恢复闭关锁国。

与此同时,帖木儿帝国陷入非常严重的“死亡阴影”。1433年,回国之后不久的拜宋豁儿王子,在酗酒诵诗的过程中猝死,年仅37岁。沙哈鲁与高哈尔绍德夫妇抱着儿子冰冷的遗体,痛哭流泪整整一天,直到伊玛目强制要皇帝举行葬礼。仅仅4年之后,在失去三弟而陷入郁闷之中的二王子易卜拉欣,也在阅读典籍中吐血而终,年仅41岁。到1444年,沙哈鲁仅剩的两个儿子之一——小儿子米尔扎贾克(Mirza Jaki),从伊斯法罕到赫拉特觐见父母的路上,突发心肌梗塞倒落马下,不久离世,年仅42岁。也就是说,到这一年,沙哈鲁众多儿子中只剩下大儿子兀鲁伯——兀鲁伯在帝国内部,因优柔寡断而被大臣看不起。而且在1444年,兀鲁伯自己也已经51岁了。

基于父辈接连离世,沙哈鲁的孙子们开始坐不住了。在1444年冬天,拜宋豁儿的长子穆罕默德宣布独立,在伊朗地区成立“阿贾姆”(Ajam),以宣称自己的继承权,伊朗地区与中亚地区的商路也因此断绝;之后,兀鲁伯的儿子阿卜杜·拉提夫(Abdu-Latif)架空父亲的权力,加强对河中地区的控制。而真正作为皇帝的沙哈鲁与皇后高哈尔绍德,却只能控制自己的都城赫拉特以及周围区域。

沙哈鲁为了抵御孙子的进攻,甚至不得不再一次求助自己曾经的仇敌——金帐汗国的后裔、统治北部乌兹别克的阿布海尔·昔班尼(Abu-Khayr Shaybani Khan,1417—1468)。为了巩固这个同盟,兀鲁伯16岁的嫡女(生母是兀鲁伯的正妻,皮尔穆罕默德的女儿)在爷爷奶奶的授意下嫁给年龄是她两倍的阿布海尔。

闭关锁国的国策,关闭了东亚市场的大门;而沙哈鲁孙子们前赴后继的背叛,迫使沙哈鲁不得不纠结自己的宿敌,中亚一带又一次成为战场。1446年盛夏,在对抗孙子叛乱的过程中,69岁的沙哈鲁不幸中暑。盛夏的克尔曼戈壁,可以煮熟一个鸡蛋,而对于这位年近70的老人而言,无疑是灾难的天气。而且沙哈鲁心里面一直愤懑不平,觉得自己对待子孙非常好,却经受孙子的背叛。

在自身病痛折磨与亲人背叛的双重打击下,很快沙哈鲁的身体彻底垮了。在1447年初春,沙哈鲁的生命走到尽头,享年70岁。沙哈鲁去世后仅仅两年,阿卜杜·拉提夫杀死父亲兀鲁伯自立,高哈尔绍德太后则拥立自己的曾孙,沙哈鲁孙辈与祖母之间展开近十年的厮杀,最终祖孙均两败俱伤——沙哈鲁的孙子们绝大多数在战乱中被杀,而到了1457年,82岁的高哈尔绍德太后被丈夫的侄孙不赛因(Abu-Said,哈利勒的亲侄)杀死,不赛因短暂统一了帝国,但很快又被自己同系的堂兄弟架空权力。1469年,沙哈鲁的曾孙杀死不赛因,为曾祖母报仇,帖木儿帝国彻底分裂,自此再也没有统一,直至16世纪初,不赛因的孙子扎希尔丁南下打败德里苏丹国,后人称他为巴布尔(波斯语绰号,意为“老虎”),帖木儿家族也自此退出中亚,在南亚兴旺发达。

wAJvPDMZnSVRmAef2i2msr2EVuxSyU223FDher2S.jpg

​巴布尔的绘像

伴随着沙哈鲁的离世,由他与永乐皇帝缔结的商路,也就此终结。朱棣与沙哈鲁,两位在15世纪上半段有着重要影响的帝王,他们之间零星的交往,却能让人们看到已然没落的丝绸之路得以“昙花一现”。

最终“倭乱”(其实为数不少的“倭寇”是国人)摧毁了江南的对外贸易(直至清中期才因外力而“恢复”),而游牧民族的争霸终结了中亚的统一与安定,东伊朗更是因为干枯之中趋向沉没。陆上丝绸之路,也由此走入了历史,并逐步为后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大航海时代”所取代。

但即使如此,这种“昙花一现”依旧难得可贵,因为有这种接触,自此中原到中东,都有不少人希望找到打破封闭、走向互信的道路,而“昙花一现”所呈现的结局,对于今天的我们,也非常有启发。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丝绸之路,明朝,大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明朝 大明 丝绸之路
下一篇:赵丰:中国丝绸的外传与早期草原丝路_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新疆-丝绸||上一篇:厦门艺术园区的喜与忧_厦门艺术园区--空间-改造-北岸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