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C. Gilmour “Vision and Language” in John C. Gilmour Picturing the World, Albany: S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6.
本文译自约翰·吉尔默尔的《图绘世界》,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是该书第三章的全部内容。吉尔默尔为纽约阿弗雷德大学哲学教授,兼美术系主任,其著述多探讨视觉艺术中的哲学和观念问题,尤其是在视觉形式的语境进中行这一探讨。《图绘世界》一书所涉的关键问题,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表现为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对此问题,人们有一种不加思索的惯常看法,认为科学是理性的、逻辑的,艺术是感性的、非逻辑的。吉尔默尔在这部书中力图质疑并推翻这一惯常观点,力图说明艺术也有理性和逻辑的方面。
为此,在《图绘世界》的第三章里,作者便拿形式主义开刀,说明人类的艺术活动并非艺术家个人感性的非理性行为,而是集体行为以个人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有理性和逻辑的特征。吉尔默尔对这个观点的表述,是本章对视觉形式与艺术语言之关系的探讨。也就是说,本章旨在探讨视觉语言的形式问题,而观点却是反形式主义的,或非形式主义的,因为作者强调视觉形式之语境的重要性,认为正是形式因素的语境,赋予貌似孤立的形式因素以意义。
本文所谓视觉语言,是图像的绘制方式,或曰形象的创造方式,如立方派之独特画法与前人画法的不同,便是视觉语言的不同。
关于语境,从大处说,视觉艺术作品展现艺术创造的文化根源,个体艺术家的作品,反映了集体的视觉习性,而不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记录,这是语境之重要性的表现。作者认为,图像文化的创新与自然语言的变化也类似,都以语境为前提。从小处说,画面上某一貌似孤立的色彩,其意义来自这幅画的色彩语境,而不是这块色彩本身。
语境的这种重要性,说明艺术不是个人的或感性的,而是超个人的理性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比较了艺术家的行为与语言实践,认为自然语言是理性的、推演的,而非感性的,因为自然语言存在于语境中。艺术也一样,存在于语境中,艺术是理性的,所谓感性之说并不全面,而且是误解。再则,艺术直觉与理性思想并非对立。实际上,艺术的情形相当含混而模糊,具有理性与感性双重特征,而且相互融合。这是艺术的特征,恰如面对同一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像。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吉尔默尔引证了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指出艺术语言的语境关系,可用儿童学习语言来作类比。维特根斯坦发现,儿童对母语的习得,不是通过学习单个的孤立的词语,而是通过使用这一语言的具体实践,在句子和表意的语境中,了解各词语间的关系,从而学会使用这些词语,并在另外的不同语境中完善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因此,无论是对语言的把握,还是对具体词语之含义的把握,不管是进行表述还是阐释,都有着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而不是从局部到整体。在生活实际中,语境不断变化,语言关系也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但静态的语法规则却适用于任何变化了的语境。这当中的要害,不在于动态的语言实践必须符合静态的语法规则,而在于静态的语法规则是从动态的语言实践中抽象、归纳出来的。实际上,儿童的语言习得,不是先通过语法,而是先通过语言的应用实践来获得。
以毕加索为例,其艺术语言的创新即是图像的创新,这就是平面化和立方主义。吉尔默尔指出,毕加索的创新不是脱离语境的孤立现象,而与历史上早前的格列科和塞尚有着历史的关联,这是图像发展和创新的理性关系。毕加索的个案说明,视觉艺术之形式语言的影响是纵向的、历史的,同时,这一影响也是横向的、跨文化的,例如毕加索对非洲雕刻和面具图像的接受,以及莫迪利阿尼等同时代艺术家对非洲艺术影响的接受。
因此,艺术创造和图像革新不可能独立于语境,这语境就是各种关系,既包括历史的上下文和横向的文化语境,也包括视觉形式的语境,即各形式要素的互动关系。
吉尔默尔以贡布里希的象征理论“关系盘”来解说视觉艺术里的图像关系,尤其是每一图像在这关系中的象征或指称意义,而不是孤立的含义。例如一块画布的上半部分涂抹着蓝色,在风景画中这代表了蓝天,可是一旦从风景画中孤立出去,这蓝色便失去了指称天空的意义。
显然,吉尔默尔并不赞同形式主义观点,因为形式主义看重艺术自身,反对语境的重要性。为了说明语境的价值,吉尔默尔举出典型的形式主义作品为例,即美国20世纪中期的抽象表现主义,其中霍夫曼的绘画颇能说明语境的价值。面对霍夫曼的纯抽象作品,即便是在视觉形式的意义上谈论色彩,其色彩互补的视觉效果,也来自不同色彩间的相互关系,这是霍夫曼本人所说的“进退原则”所给出的语境。换言之,视觉效果不是孤立的色彩本身。在此,吉尔默尔对霍夫曼绘画《金色墙壁》的形式分析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此一分析恰是借用了霍夫曼本人之“进退原则”的语境,才将画面的色彩关系一一理清,才说明视觉形式是语境的产物。吉尔默尔没有用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形式主义作品,而是用非形式主义观点去观照形式主义,并进而将形式主义作品解说为非形式主义的产物。
这一点与阿恩海姆有所关联。作为形式主义者,阿恩海姆对视觉形式和图像的研究,以格式塔完型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而完形心理学所讲的恰好是视觉形式的语境问题,认为某一具体的单个形式因素,其意义和作用取决于自身所处的关系系统。正是与其它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了这一因素的意义,这就是语境的作用。
因此,吉尔默尔的非形式主义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转向形式主义理论,他指出,在贡布里希的形式主义视觉理论中,暗含着超越形式的语境关系,结果,视觉艺术的形式与作品的意义便不可分割。在这一点上,吉尔默尔对形式主义图像的解构,于当代视觉艺术研究的观点、理论和方法,都极具启示和借鉴意义。
2011年3月,蒙特利尔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形式,语言,艺术,形式 语言 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