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传承保护优秀民俗文化 防止把迷信当民俗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有读者发来邮件询问:“我国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风俗、礼节和习惯,但其中似乎包含着一些宿命、鬼神等迷信内容。那么,应当如何区分民俗活动与封建迷信?”对此,我们约请了文化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星亮来解答。
——编 者
所谓民俗,简单地说就是民间风俗,它是人们创造和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是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和禁忌的总和。例如春节放鞭炮、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等,都属于民俗范畴。民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具有地域性。民俗活动有群体性,同一地域的民众约定俗成,每家每户都遵守有关的礼俗和禁忌,而且长期不断重复。
迷信专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盲目相信。狭义的迷信指人们相信占卜、风水、命相,进行测字、扶乩、请神、驱鬼、看风水、符水治病等活动。迷信活动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从事迷信活动的人装神弄鬼、妖言惑众,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利。而参加迷信活动的人也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有的为了去病消灾,有的为了求子求财等等。
民俗与迷信的主要区别在于群体性与个体性。民俗是群体性活动,如春节放鞭炮、贴春联,都是群体性的;而迷信活动则是个体活动,是某人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进行的。比如,节日期间祭祀祖先,主要表达人们缅怀祖先和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这种习俗属于民俗范畴;而某些人为了自己的生意兴隆、找个好工作等而请神汉、神婆做法事,则属于迷信行为。此外,民俗活动往往是非营利性的,而迷信活动大多是通过各种方式骗取钱财。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要防止把迷信视为民俗。
——何星亮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承,迷信,民俗,民俗文化,优秀,保护传承 迷信 民俗 民俗文化 优秀 保护
下一篇:微信收费,是否应该?(1)||上一篇:博士罗列莫言九大罪状? 欢迎批评不要批判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