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分布于各剧种中所特有的各种程式,作为前辈留下的经过数代人积累、提炼的特殊遗产,具有着非凡的形式美和表现力,更是辅助戏曲演员塑造人物、抒发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其已经不仅仅是技艺,其中蕴含了强大的文化信息,并非短时间内就能被“消化”,须先将之原汁原味地继承,才可能在日后真正进入到融会、化用的阶段。如在戏曲诸多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化用的过程中,在长期的舞台摸索与实践中,很多戏曲艺术大家创造并形成了各具特色、凝结着自身表演艺术精华的不同流派,令戏曲的艺术表现力在舞台上更为鲜活、传神,对戏曲艺术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因而,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延续,是一个经过死学之后才能再进行活用的过程。尤其是对于青年演员来说,程式是根基,以“形”来接近“神”,由外而内地深入和提升个人的艺术能力,才能最终走向个性化的艺术创造。这是戏曲发展的一个规律,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才可能获得成功、实现多赢。如新编历史京剧《画龙点睛》的成功,就是在于创新的同时,还传承了流派的精华、提升了演员的个人能力。《画龙点睛》原移植自山东吕剧,后又依据京剧的特点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不仅对于人物、行当等加以丰富和变化,而且赋予了全剧时代的气息,令之成为了一部以老生为主兼顾旦、净、丑行当齐全的大戏,完成了一次真正的“再”创作。该剧2011年至2012年的复排,依然以舞台呈现上的简约内敛来突出中国戏曲与生俱来的欣赏核心——表演艺术。并且,原来的主演们给青年演员说戏把关,示范身段、唱腔甚至眼神。其意义已不仅仅在于复排名剧,而是以优秀剧目的精华滋养青年演员,并在传、演的过程中,中华戏曲的传统文化也被重植到了传承人以及广大观众的心中。
自古以来,戏曲靠着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来学戏、传戏。往往一出老戏要经过几代人的研究、推敲,才能去粗存精,日趋完美。因此,得到真传的骨子老戏的演出往往会令观众眼前一亮。纵观戏曲史上的前辈名家,哪一个不是通过具体剧目的传承、“一对一”的指导和打磨、自身大量的舞台历练以及在不同流派中的兼收并蓄,才日臻化境、自成一家的?这,无疑也是戏曲艺术得以世代流传而不衰的不二法门。
因而,在新创优秀剧目匮乏的当下,复排优秀剧目愈发显得必要:在复排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用优秀剧作的传承,培育、磨练新一代的戏曲演员,令他们的技艺更上一层楼,有助于培养当下观众的欣赏品位,而且,老戏新排,在恢复原有框架的基础上重新打磨和精修,也让原创的优秀剧目重新获得了生命力,避免了浪费。
当然,不创新满足不了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但是,脱离传统,又将失去民众固有的、认同的欣赏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开掘出民族戏剧传统中的现代感,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戏剧作品。而正是中国戏曲自身存在、流传和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其创新的前提必须是继承,程式更是不可妄动。只有在程式的基础上,从创作理念、剧目的素材选择、舞台表现手法和导演的艺术形式运用等方面,充分配合、发挥演员个人的艺术特点,赋予传统戏剧以新的色彩和韵味,才是当下戏曲创新的正途。
只有在保持民族化、地方化和个性化的同时,实现传统与创新的和谐统一,才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原则。那些创新获得成功并能常演不衰的优秀戏曲剧目,无一不是遵循着中国传统戏剧自身发展的规律,紧紧抓住了戏曲的本质特点,以简洁的舞台手段、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将剧作所蕴含的丰厚内涵和现代意识传递出来。像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优秀剧目,就是突显剧种自身的艺术特点进行创新而成功的典型。
该剧以继承为创新的根基,梨园戏表演程式中极具艺术美感的“十八步科母”被加以强化,于载歌载舞之中,“上不超眉梢,下不过肚脐”的细腻肢体动作和表演等以古老浓郁的梨园戏特色演绎了今人的情感、现代人的思考。程式融会在了人物的身上、附着在了情节的进展之中。因而,全剧不仅以梨园戏传统的艺术表达,昭示了剧种自身的个性和特色,而且以程式为“根儿”、古为今用,虽是从现代农村题材小说改编而成的古装戏,却假托古人的故事传达了今人的内涵,以一出精品剧目的常演常新,将古老剧种的传统艺术精髓与时代融会并发扬了出来。同时,以优秀的创作剧目来传承古老的剧种,不仅使古老的程式得到了“复活”,更是戏曲艺术在精神上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由于一些剧种间的盲目趋同、靠拢乃至丧失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令保存民族优秀的古典文化精粹和表演形态、展示与弘扬不同剧种之间所特有的程式和特质的工作,变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胡薇)
关键字: 内容标签:根基,戏曲,应以,继承,当代,创新根基 戏曲 应以 继承 当代 创新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