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于襄阳古城,可供雕像的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比如一代名相诸葛亮,三国名士庞统,魏晋隐士司马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张继、杜审言及文学家皮日休,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等等,无不让襄阳增色生辉。《三国演义》120回故事中有32回发生在襄阳,即使同样是小说,却是历史的演义,有着真实的背景。
一个地方的文化,其鲜明的地域印记,是在历史传承和文脉沿袭中形成的,有着不可复制的特色。而雕像既然是为了“展现文化魅力”,当然要有“襄阳文化”的内涵,并且能够还原和诠释这种文化。在襄阳古城建一座虚构人物的雕像,在历史文化上明显不符合史实,经不起文化的回味和咀嚼,也因此,于弘扬“襄阳文化”,并无什么用处。
而且,如专家所说:“将一个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不妥当,容易误导当下的年轻人。”如果以讹传讹,畅销小说的虚构,真成了“历史”,把襄阳文化引向浅俗化、娱乐化,这既是对襄阳历史的不负责任,于弘扬襄阳的历史文化,显然是南辕北辙。
弘扬本土文化,要有艰苦扎实锲而不舍的付出,相应的投入或许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借助畅销武侠小说,却可以快速见效,实际上,雕像尚在建造之中,已经引来无数眼球。然而,其代价,却必然是对“襄阳文化”有形无形的伤害。
(钱夙伟)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化,急功近利,虚构,记忆,弘扬文化 急功近利 虚构 记忆 弘扬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