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电影圈乱象"电"了谁?发展路上遇四只"拦路虎"

编辑:Jina 来源:天津日报
 

上星期,“德云社”班主郭德纲在一档网络评论脱口秀节目中,与黄小蕾、于谦拉开架势,狠狠地把国产电影给“窝囊”了一顿。老郭说:“现在电影行业的浮夸风太重,三五个人聚在一起合计着拍戏,询问有没有山西朋友,糊弄着弄笔投资。然后山西老板出高价投资电影,顺带着搭上几个女演员给捧红,一部电影就这么出来了。”我不太了解当今电影圈的事情,无法判断老郭的话是否属实,但郭德纲还有一句话,“中国电影要想越来越好,就必须先把质量提上去,把票价降下来。”演过几部电视剧的黄小蕾也认为,“夸人要尊重事实,艺人的名气是需要积淀的,要一步一步往上走,浮夸的宣传能捧人上天,也容易快速坠地。多花点精力投入到作品中,创造出精品,才是最好的宣传。”后面的这些观点,我倒是深有同感。

说实话,我已经有十几年没进过电影院了。为什么不去呢?不是我不喜欢电影。少年和青年时代,我是个铁杆影迷,每部电影不看个三遍五遍,是不肯罢休的。可以说,许多老电影的台词,我至今还能对答如流。不仅如此,在长春念大学时,我还在长影拍摄的两部片子中出演过有独立镜头的群众演员,即便到了天津,表演情结依旧很浓,并终在一部电视剧中演了一个只有几十句台词的小角色。当然,我做这些,人家是不给一分钱劳务费的,现在说说,也只是想证明,我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是十分钟爱的。那么,怎么一下子就像戒酒似的给戒了呢?一句话,票价太高。并非我花不起那百八十块的门票钱,而是觉得它实在不值那么多。尤其是那种还未拍完,便放话要达到多少多少票房的片子,我就更不会去当这个分母了。有时央视的电影频道,也重播这些曾被炒得冒烟的片子,便沏杯茶坐下来细细地品味,末了,多一半的收获,就是我没去影院花那冤枉钱,果然是个正确的选择。至于那些靠着吹捧而非演技,却又红得发紫的男女演员,我也搞不清其姓甚名谁,常常是张冠李戴,把葫芦当成了瓢,真乃罪过也,很多人的偶像,在我这里竟成了流云!也不知是我的悲哀,还是他们的悲哀。

记得一年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曾说,当前严重阻碍文艺发展的有四只“拦路虎”。这四只虎,一个叫大,一个叫乱,一个叫俗,一个叫钱。以我的理解,所谓的“大”,就是大投入、大制作等。并不是说不能大,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因为投入过大,资方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能否赚钱,能否收回成本,而艺术的其他功能,显然已不很重要。如此,票房也就变成了鉴定文艺产品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可怕的。“乱”,就是粗制滥造。“俗”就更好懂了。“钱”呢?艺术一旦彻底地货币化,肯定要大打折扣。当然,我并不是主张,只有赔钱的作品才能称得上艺术,但如果唯金钱马首是瞻,最终一定是死路一条。回首近些年国产电影的创作,恐怕也难逃这四点,如果再加上一个“炒”,就齐活了。

只是我们目前还不好说,电影圈的这种乱象,最终会“电”了谁呢?是观众?还是电影本身?

 


关键字: 内容标签:拦路虎,四只,路上,电影圈,发展拦路虎 四只 路上 电影圈 发展
下一篇:画家能否自鉴真伪惹争议 国内尚无权威鉴定机构||上一篇:知青情结影响中国未来:城市学生目睹底层引发共振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