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中国文治顶峰的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培养出了寇准、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等几代名臣,但在宋钦宗时期,大臣吕好问就已经这样评价本朝的吏治:“臣窃以比年以来,赃吏为害,遍于天下。自小至大,习以成风,株连蔓衍,不可复治……为监司、郡守者,其初必奔走于权幸之门,朝夕请谒,货赂公行……其到官也,督责州县,以偿其费,州县因重取于民以为献,上则求保明恩赏,奏辟差遣,下则求荐章,免罪责。”这些话是说给皇帝听的,不至于故意抹黑官场。想来宋朝那些饱读经书且以科举入仕的官员,并没有多少“古代的官德”。
到了南宋时期,更有“喜赃吏,恶廉士”的秦桧,“政以贿成,官以赂得”的史弥远,“言路断绝,威福肆行”的贾似道。在南宋王朝的最后岁月里,皇帝病急乱投医,把程颐、程颢、周敦颐、张载、朱熹等理学宗师都放进孔庙接受祭祀,以图使“士之所趋一归于正”。只可惜,30年后南宋就灭亡了。
反观欧洲中世纪的“武人治国”,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领主和骑士倒更像是国家的栋梁,忠义的楷模。尽管他们个个好强斗狠,彼此攻伐不断,但他们几乎从来不会犯上作乱,更不会自立为王、改朝换代。相反,每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他们都会响应国王的号召率兵勤王。在马战为主的欧洲中世纪,领主和骑士更是各国军队的主体,农民根本没有资格参军,在前线卖命的全是贵族。在局势需要的时候,他们甚至愿意长途跋涉远征海外,去收复被穆斯林占领的基督教圣地(十字军东征),以捍卫基督教世界和基督教文化。
作为社会的精英统治阶层,长期浸润在儒家文化中的中国古代士大夫,其称职程度反不如那些不学无术的欧洲中世纪贵族,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那些写出了唐诗宋词、名臣奏议的古代先贤,却阻挡不了周期性的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军阀混战?他们有负于君上的恩宠、百姓的供养,是因为他们的私人道德和政治操守在利益和威胁面前不堪一击吗?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异同,中西,古代异同 中西 古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