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所有这些研究,似乎都忽略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人工制备的合金——黄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王昌燧说。当大部分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青铜的研究时,早在十几年前,王昌燧即开始注意到黄铜。王昌燧认为,若想解决冶金起源西来说与本土说之争,探索我国冶金工艺的起源至关重要。近年,他的课题组对此展开研究。
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系凡小盼攻读博士期间,在导师王昌燧教授的指导下,将实验室模拟实验的样品和陕西西安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通过我国最先进的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进行X射线荧光分析面扫描对比分析,证明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姜寨黄铜是固态还原工艺。考虑到姜寨黄铜(公元前4700—4000年)较之西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其年代还略早一些,两者工艺虽相近,但冶炼产物明显不同,说明中国与西亚冶金工艺没有继承关系。这一事实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冶金技术独立起源的本土说。近日,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分析原子光谱学报》(《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西方一些学者已接受中国冶金工艺起源本土说。
该项成果不仅证明了中国冶金本土起源,而且向世人提供了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新视角,即两大文化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而不是单向传播。王昌燧表示,相信在这一新视角的引导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将有一系列新的重要认识和成果,其对中国冶金工艺发展过程也将提供有益的启示。与此同时,同步辐射等大型科学装置在本次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预示着其在科技考古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而非,中国古代,本土,冶金,起源于而非 中国古代 本土 冶金 起源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