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书上被学生和网友拿来发挥的还不止杜甫一个人,大概有个头型的人物,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抑或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曾从另一个视角被很有偏才地恶搞过。在“杜甫很忙”之后,有网友继续发挥想象力,从现代视角展开丰富联想,创作了“李白不服气了”系列。
大概这不是杜甫所能想到的。杜甫的诗作,对于权贵人物穷凶极恶的奢侈和普通百姓民不聊生的生活都有沉痛的反应,特别是经历安史之乱,目睹爱子饿死,他的诗作便更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意味,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三吏三别”。杜甫一生仕途失意,常带家眷四处漂泊,最后到达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造了一座草堂,过了几年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朋友死后,他被迫继续流浪,由于贫困与疾病,最后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的诗作,因为过多地遗留着历史的痕迹,记录着历史的沧桑,被后人称为诗史,广为传颂。
经过网友们超乎寻常的妙笔生花,诗圣杜甫人生悲苦而处境凄惨的历史形象遭遇了彻底的颠覆。时过境迁,杜甫曾经的沧桑历史一去不返,除了其千锤百炼字字珠玑的诗行成为留给后人永不退色的历史遗产,成为儿时在家长煞有介事地引导下必须完成的背诵作业,以及逢考必有的改头换面的考试题目之外,我们已经从杜甫身上找不到现代社会可以借鉴的其他东西了。杜甫没有为君王唱响的赞歌,没有向权贵讨好的媚骨,有的只是对百姓苦难的悲悯,对社会战乱的控诉,而这仅仅只是学生们必须识记的历史文化符号,培养学生杜甫的人文情怀,并不是现代应试教育体制可以完成的历史使命。
学生们的作文,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美好的向往,更多的是功德的歌颂,那种类似于杜甫着眼民生艰难的诗行,或许会被现代教育标准判断为格调低下。
不管是学生,还是网友,对于杜甫的恶搞,仅仅限于教科书上配插的图片,既没有淫秽的龌龊,也没有暴力的血腥,那种穿越历史的思维跳跃,只是让古代的诗人戴上了现代的面具,让诗人的凄苦形象换作了今人的喜感想象。没有对杜甫人文情怀的否定,没有对杜甫诗作精神的颠覆,网友们集体给沉寂了千年的杜甫形象升级换代,或许是课堂上思想走神后的天马行空,或许是网络间娱乐无极限的超然发挥,都不能将其视作蓄意的亵渎和对古人的不敬,以至于因为恶搞而会扰乱杜甫千年的精神安宁。
娱乐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恶搞又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外国人总是拿政客甚至总统开涮恶搞,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稍不留神的恶搞,哪怕是并无恶意的发言,都有可能招来不必要麻烦。这完全背离了娱乐和恶搞的初衷。于是,我们只能将恶搞的对象定位于那些弱势的人,比如残疾人,或者逝去的人,比如高尔夫的哥哥高尔基,唯有如此,我们的娱乐才会安全,我们的恶搞才无风险。
杜甫在天有灵,一定不会介意网友们这种为了娱乐而无意亵渎的涂鸦恶搞。(冯相军 专家博客)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杜甫,生活方式,恶搞,解读,娱乐杜甫 生活方式 恶搞 解读 娱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