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文说:“语言类节目,只有春节联欢晚会上才有,不像歌手,除了晚会还有。多少人在做小品?小品没有市场,语言类节目创作本身就有瓶颈。像在小品鼎盛时期,王朔、冯小刚都是在做小品的,但是现在他们可能都在做电影。现在小品已经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市场机制去推动它(发展),所以到了春晚这种特殊节点,其实本身就很难。并且现在网络又这么发达,段子、笑话又这么多,大家已经不靠春晚这一个平台获取这类东西(笑料)。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荒谬的事情也很可笑,所有观众的期待值和作品的水准,包括最后的呈现效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
的确,现在观众已经不靠春晚这一个平台通过小品之类的艺术形式获得笑料之类的东西了,因为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荒谬的事情也很可笑,而且网络又这么发达,段子、笑话又这么多,观众的期待值和作品的水准,包括最后的呈现效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不过,哈文导演关于“小品没有市场”的结论,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小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市场没有观众需要的小品。
所谓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我们常说的小品是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在春晚的这个平台上,小品作为不可或缺的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其活泼、诙谐的表演形式倍受观众的喜爱。如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吃面》,其滑稽、幽默的形象动作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赏和认可,并直接引发了春晚舞台上的小品表演风潮,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意义。受其影响,随后,严顺开、赵丽蓉、宋丹丹、巩汉林、赵本山、范伟、高秀敏、黄宏、蔡明、郭达、郭冬临等等一大批小品明星脱颖而出,小品这个新的演艺形式空前火暴,它的题材也空前丰富,小品反映社会现象的深度、广度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趋多样化。从此小品成为文艺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小品曾经有过它的辉煌,然而与任何事物都有高峰低谷一样,小品也有从盛极到萎缩这个过程。笔者赞同这样的说法:“盛极而衰,小品现在萎缩,首先是创作萎缩,十年前,商业不发达,大家对小品充满热情,生活中来生活中去,百姓自然欢迎;后来商演增多,演员身价陡然而起,出场费就十几万,而作者所得的报酬微不足道且是一次性的,这是最主要的问题。”
可以说,当下小品已经步入了胡编乱造或抄袭的歧途。目前的喜剧小品似乎只讲如何运用语言刺激人们的笑感神经,片面追求笑声的密度和响度,把语言的“娱乐”功能视为喜剧小品语言的惟一功能,甚至不惜作品的主题陈旧,内容肤浅、空洞,粗制滥造,从“娱乐”走向了“愚乐”;有些小品还掺杂了一些粗俗、乏味,不尽如人意的内容,而在演技上靠表演者装傻充愣、挤眉弄眼扮鬼脸硬去搞笑,着实令观众望而生厌。如此之类的小品,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地就没有市场了。
喜剧小品的最终目的应当是通过创作者在敏锐地捕捉当下社会生活百态的前提下,用一种“启发式”的形象思维激活人的感官,让观众从中“品”出乐趣,并愉悦地感受智慧,获得教益与启迪,而不是单纯地让人捧腹,更不是让人在欣赏弱者、弱势群体的拙态中获得优越感而引发本能式的暴笑。因此,喜剧小品语言在“娱乐”功能之外,应该有更高层次的使命,即文化传播。
应当说,喜剧小品在普通老百姓中有着广阔的市场。百姓需要反映他们生活的喜闻乐见的小品,而且成为每年春晚中的一种期待。由此看来,小品要发展,小品要赢得市场,唯一的出路就是创作者要和普通老百姓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借鉴他们生动的语言、事例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从而开掘出反映时代特征和生活的底蕴以及人生的况味,让观众在笑声和乐趣中享受生活、享受幸福、享受人生!(程有元 )
关键字: 内容标签:小品,市场,只因,老百姓小品 市场 只因 老百姓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