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多一少,也是近几年春节放炮的新趋势。
大年除夕,12点整,河西区小围堤道鑫瑞名苑小区门口30多个大型烟花一字排开,次第燃放。一时间,火树银花,照亮了整个街道。烟花过后,又开来了两辆小卡车,清走了满满两卡车的礼花皮。谁家这阵仗?一打听原来是街上的一个商户,为迎财纳福燃放的烟花爆竹,以博新年好彩头。
“大型烟花,今年卖得不错。”这让销售额下降的曲先生多少有点安慰。今年许多单位、商家店铺购买爆竹和大型烟花数量明显增多。这与日渐冷清的家庭炮形成了鲜明对比。
1月29日,正月初七,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按照传统习俗,商家们争相燃放“开工炮”,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生意、事业能像鞭炮、烟花一样红红火火。一大早,震天的开门炮就“火上了天”,热烈程度不亚于除夕。坐落在五大道的一商家,燃放了8万头鞭炮,红红火火的鞭炮皮铺满了整个院子。记者从环卫部门了解到,从上午7:30到10:30短短三个小时,他们就清理了大约200吨的鞭炮皮和礼花盒废弃包装。转天,正月初八,也是很多单位、商家正式开工或开门迎客的日子,上午开工炮依然火爆。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过年放炮都是为了求财纳福、辟邪镇鬼,这一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普遍希望辞旧迎新、祈求富裕生活的美好愿望。”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大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说。
专家解析
过年形式多样化 鞭炮娱乐性减弱
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大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分析说,从过年放炮的种种趋势上看,兼具娱乐性与仪式性双重功能的鞭炮,娱乐性逐步减弱。常教授介绍说,鞭炮亦称“炮仗”、“爆竹”、“爆仗”,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传说中过年放炮,是为了惊吓驱赶“年”兽,是在辞旧迎新之时,送穷、驱邪,纳祥、镇鬼的一种仪式。汉朝《神异经》所记,人们为驱逐山魈恶鬼,“燃真竹以取其声”。火药发明以后,人用纸压卷的纸筒代替了竹筒,装上火药,制成爆竹。有时还用麻茎把爆竹连起成串,称为“鞭炮”。宋以后关于鞭炮的文献记载越来越多,花炮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有很多关于节日放烟花的记载,花炮的功能逐步趋向娱乐化。放花炮已经成为中国年的一部分,除了最初辟邪、驱鬼,过年放炮更重要的是“好玩”,可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娱乐性与仪式性兼顾。不过随着过年形式的多样化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过年放炮的娱乐性逐步减弱,仪式性进一步凸显。
虽然放炮会带来污染与噪声,甚至火灾隐患,但“爆竹声中除旧岁”,燃放鞭炮毕竟是延续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坦言,过年放炮还会持续很久,一时之间难以移风易俗。但值得称道的是中国人过年放炮日趋理性。很多市民今年的花炮都减半了,“少放点,意思到了就行”。龙年春节前,一些环保组织、热心环保人士在网上发起了“用欢笑代替鞭炮。鞭炮少一点,欢乐多一点;污染少一点,天空蓝一点。大家一起努力”的“绿色过年”倡议,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响应。少放、文明燃放、燃放环保烟花,也逐步成为众多市民的自觉行为。(天津日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鞭炮,仪式,放鞭炮,渐渐,过年,回归鞭炮 仪式 放鞭炮 渐渐 过年 回归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