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关中地区村名的命名特点及文化内涵探究(2)

编辑:Jina 来源:新华副刊
 
三 具有与军事战争相关的命名。这样的村子命名特点上一般都有“某某寨或者某某堡或者某某连或者某某营或者村名里包含有”车,马,安,镇,屯”等带有军事或者战争色彩的字样的。比如崖畔寨,阿阑寨,南寨,王家寨,堡城,郊城堡,车盖,马店,安里,镇马斜,方寨村,南营村,北营村,大荔朝邑的七连村,八连村等等。细细考究起来,这里的每一个村子都曾经有过鲜明的军事痕迹以及军事活动。比如澄城的车盖,马店的来历大约与北宋时期金人南下时驻军的地方有关,据当地存有的大量的拴马桩文物及文物专家考证,这里就是以前金人南下驻军的地方,一个地方是聚集战车,运输战略物资;一个地方是集中战马饲养战马。当地县志也肯定了这种说法。而尤其明显的像大荔朝邑的七连村,八连村就是当年建三门峡时部队驻扎的地方,当地老百姓仍然习惯上以部队番号相称,而且还难以转变过来。华阴的南营,北营,上营,下营,南寨,王家寨等地方名据县志称也是与频繁的军事活动有关。而现在处于澄城东北方的崖畔寨则更是有名的军事据点,此地三面临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当时县境内数十处土寨之最。韩城的党家村也具有这样的军事特点。可见,在古代,关中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地区,是古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必经之路。 


    “盛世当修史”,考究这些如满天繁星一样的村名的来历其实就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一个探索和发现。有时真正的历史的一些奥秘可能就包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起眼的村名上,许多历史学家难以打开的谜团也不妨从村名——这些历史的活化石上入手,探索,兴许还能有想不到的发现和秘密。这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地历史价值信息的活化石,把握好这个化石,从这些散乱的化石里去寻找探索,然后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煌煌的中华历史文明的发展轨迹。


    我曾经对关中地区一个叫西夏村的村子颇感兴趣,那么为什么这个村子的名字和西夏王朝的名字一模一样呢?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对西夏人实行了大屠杀,大清洗,蒙古人的子孙持续了近百年的对羌族的追杀,羌族西夏彻底从中国正史哑声700多年,那么这个村子是不是元朝灭亡以后,西夏的后裔们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而命名的村庄呢?我感到这极有可能,古代的西北地区频遭战乱,少数民族频入中原,据说脚部小拇指头有两个指甲的人极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后裔,记得我小时候就见到过具有这样的特点人就很多,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可以充分说明当地很多汉人也不是纯粹的汉人,而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融合。那么我这样猜想,就不是无稽之谈了。如果我们认真思索探究这个问题,可能一些难以解决的历史秘密也可以从普普通通不令人注意不显眼的村庄的名字——这个历史留下来的活化石上得到答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关中,探究,内涵,命名,地区,文化关中 探究 内涵 命名 地区 文化
下一篇:文化媚俗:思想文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1)||上一篇:廊桥申遗梦 浙闽八地情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