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电影生涯,身边不乏当代优秀作家陪伴:莫言、刘恒、苏童、余华……从《英雄》开始,张艺谋试图“远离”作家,自行创作剧本,用莫言的话说,结果“出现了技术豪华,思想苍白的‘大片’”。这一次,张艺谋强劲回归,两位知名作家犹如“双保险”,为这部电影的叙事“护航”。
不止是张艺谋,近期反响不错的电影,都浸染着作家的智慧付出:冯小刚的《集结号》编剧是刘恒,《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框架源于张翎的小说《余震》,姜文的《让子弹飞》改编自老作家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
这不禁令人发问,作家戴上编剧这顶“帽子”,分别给影视和文学带来了什么?
“等于是铺上了一层厚土”
“作家从事编剧工作,对于影视创作而言善莫大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晖说。
他认为,作家参与编写剧本,一般情况下会提升影视作品的审美品位、思想内涵、语言表达、意境营造等基本水准。文学要素在影视中的地位,不是情节、冲突、结构等“硬”的东西,而是立意、情感、人性等立足于人性关怀的“软”的东西,而后者恰恰是文学表现的所长,最能够激发人和感动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认为,文学可以给影视创作以滋养,好的文学作品在叙事和人物形象塑造上都能达到一定的饱满度,而且具有历史的沉淀和思想的价值。作家介入影视创作,“等于是铺上了一层厚土”。
站在这一层“厚土”上,导演就有了底气。作家莫言在一次文学论坛上指出,张艺谋比较成功的电影都是建立在一个比较成功的小说文本之上,“就像园艺中的嫁接一样,他不断地将他的果枝嫁接到不同的母本上,由此产出不同的果实”。
据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燕芬观察,有实力铺上这一层“厚土”的高手,往往既是当代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又能真正深入到影视艺术的内部。他们的成功在于把真正的文学精神融入影视创作,从整体上提升了影视剧的思想和艺术水准,同时还深谙影视艺术的内在表现力,乃至熟稔影视剧的操作过程,并借助影视剧更广泛的接受群体,带动和扩大了他们文学创作的社会影响,达到了文学和影视创作的双赢。
关键字: 内容标签:编剧,帽子,作家,适合,这顶编剧 帽子 作家 适合 这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