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金陵十三钗》给中国电影人的启示

编辑:Jina 来源:北京日报
 
2006年,文学策划周晓枫把好友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推荐给张艺谋,至今已有五年。这五年间,张艺谋执导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及口碑不佳的《三枪拍案惊奇》和《山楂树之恋》两部影片。与此前张艺谋执导的商业片相比,《金陵十三钗》上映以来,收获了较多好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自《活着》之后最好的作品。甚至有人赞誉,该片是近10年来最好的国产商业大片。在国产大片普遍声誉欠佳的环境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成功,能给中国电影人带来哪些启示?


    1 刘恒参与创作 剧本打磨四年


    很多评论者认为,《金陵十三钗》能够获得成功,剧本的贡献最大。这一点即使张艺谋也不否认。这个剧本打磨了4年,知名编剧、作家刘恒被请来与严歌苓一起创作。《金陵十三钗》的创作过程并非坦途,据刘恒透露,故事都发生在教堂里,而自己对教堂所知甚少,因此,他跑遍了南京以及江南的教堂,感受教堂的气氛。这一段江南采风,让他“沉睡的灵感有了活力”。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刘恒一度把自己封闭在京北深山里。写作屡屡受阻,剧中十三钗为什么最后愿意牺牲自己换下女学生?他说这个问题让他感到困惑,第一稿成了废稿。第二稿写作期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这场灾难不仅让刘恒受到震撼,枯涩的文思也被激活了。“受困于敌寇的人,和废墟下苦苦求生的人,所有相濡以沫之举都有惊天地泣鬼神之效,催人泪下又必在情理之中。”在第二稿的基础上,严歌苓又进行了一次修改。


    周晓枫还透露,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一些专家和读者曾被请来给剧本提意见:“张艺谋抗击打能力特别强,被批得‘鼻青脸肿’,他全当做了泰式按摩,还有舒筋活血通淤的喜悦感。”类似的剧本批评会进行了十几次,为的就是把剧本打磨得更完美。


    张艺谋感慨,这是他当导演20多年来碰到的最好的一个剧本。当国内观众不满于很多大制作连一个故事都讲不好的时候,《金陵十三钗》恰恰讲了一个丝丝入扣的好故事。“严歌苓的小说提供了戏剧冲突的内核,而刘恒的剧作又非常有智慧,他了解历史,也了解大众的需求,懂得把握艺术分寸。”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南京大屠杀的题材风险是很高的,编剧很容易出问题,但他们二人的组合确保了电影的人文品质不降低。


    2 彰显人文内涵 节制商业诉求


    著名老导演翟俊杰是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成员,他透露,在审看《金陵十三钗》时,所有审查委员都被电影深深地感动。“影片的角度非常独特,通过刻画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楼女子,展现了人性的光芒。”翟俊杰动情地表示,“这部电影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看完后人物仍在脑海里萦绕。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不说教,通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来表现中华民族的气节。”


    《金陵十三钗》展示了妓女的舍生取义,洋人入殓师由平庸到伟大,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同为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南京!》里也有相似的描摹,但《金陵十三钗》更具有说服力。“电影没有拍摄大规模的攻城战争场面,主要聚焦于人物关系的变化,成功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饶曙光认为,特别是贝尔扮演的洋人角色,并不是那种西方救世主式的英雄,而是从一个贪财的平凡角色最后变成了舍身救人的英雄,角色转变显得真实可信,也让中国观众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秦淮妓女和教会女学生从最初的本能排斥,到最后相互理解,故事逻辑合乎情理。


    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张艺谋把一贯的视觉风格糅进了《金陵十三钗》。“教堂彩绘玻璃打碎的特写镜头,秦淮妓女登台唱《秦淮景》的段落,扯下窗帘裹胸的动作以及那段床戏,类似的场景都有明显的商业诉求。”饶曙光认为,但这些商业元素巧妙地融进故事当中,观众并不觉得过于突兀。事实上,这部电影里,张艺谋以往惯用的视觉元素已经用得很少,所用的这些商业元素也只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


    在张艺谋过去的古装大片里,如《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往往充斥着艳俗的画面,饱受观众诟病。相比之下,《金陵十三钗》却显得十分节制。“这部电影在人文表达和商业诉求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张艺谋确实很有智慧,懂得怎样跟大众交流,提升了中国大片的品质。”饶曙光说,影片既有战争场面的视觉奇观,也有人性的展现,两者结合得恰如其分。


    3 找准商业大片主流价值观


    “最让我动容的是妓女们集体演唱《秦淮景》那一场景……那种在生死大限到来时瞬间爆发出的凄美之感,当歌声响起时我热泪盈眶。”作家王斌在微博上激动地为老朋友张艺谋喝彩,认为《金陵十三钗》达到了目前国产大片的最高水准。他曾担任张艺谋《活着》、《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的文学策划。在他眼里,中国商业大片从《英雄》到《金陵十三钗》,经过10年的徘徊,终于摸索到一条正确的路子。“那就是在影片里表现主流价值观,在正义、善恶方面黑白分明,普通老百姓都能接受这种价值观。”


    此前,一些国产大片在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纠结,把艺术片的探索装进商业片的外壳里。“比如《投名状》,艺术水准很高,但最大的问题是,导演陈可辛把个人对人性的感受拍进了电影,讲述朋友不可靠则反目成仇。”王斌说,这种价值观可以在艺术电影里表现,但在投资好几亿元的商业大片里表现,很难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同。


    实际上,《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古装大片在价值观的表达上非常混乱,表现的大多是阴暗、负面的价值观,如宫廷仇杀、亲族相残等情节,招致观众的强烈反感。“当时,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延续着自己的惯性,以纯文学为依托,把此前艺术电影的模式移植到商业大片,就显得比较拧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田卉群说,这种大片模式不可能持久,走下去就是一条死路。


    从冯小刚的《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国产大片开始转向,体现的都是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在以往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中,控诉日军的残暴和兽性始终是主调,《南京!南京》在控诉的基础上,试图表达一点个别日军士兵的良心未泯,但显得一厢情愿和不伦不类。《金陵十三钗》中也有揭露和谴责的一面,但并未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把主要笔墨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上。


    “商业电影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符合大多数人的情感需求,任何商业电影跟主流价值观对抗,都是没有出路的。”饶曙光认为,电影毕竟是大众艺术,要让大众对人性、对未来抱一种希望,追求温暖和温情,“主流价值观表达了一种理想,人人都愿意接受,不那么阴暗、消极”。


    4 沉重历史里小人物更动人


    《金陵十三钗》涉及重大历史题材,但影片里的正面角色都是小人物,秦淮妓女、女学生、洋人,没有一个大人物。而在以往的古装大片里,帝王将相充当着绝对主角。“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更让观众觉得亲切。”电影研究专家蒋勇说,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金陵十三钗》,这些国产大片表现的都是大历史里的小人物,更能引起观众共鸣。


    “要是电影再现宏大的历史,那还不如去读历史书。在电影里表现小人物,符合艺术规律,观众更能够投入角色。”饶曙光说,像《金陵十三钗》里佟大为饰演的军官,不管是否出于虚构,在满足观众情感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影片中,女学生成为“家园”的象征,中国军人和秦淮妓女保护女学生,像保护自己的家人那样做出了无畏的牺牲。“中国人重视亲情伦理,在相濡以沫中找到精神家园,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事实上,虽然《金陵十三钗》请来好莱坞明星出任男主角,片中英文台词超过三分之一,特效也请国际班底来制作,却并不让人觉得生硬。蒋勇认为:“这部影片向国际商业大片迈进了一大步,但不是国际大片绚丽的巨额投资、华美造型、盛大场面的视觉奇观,仍然是本土小人物视角,没有刻意迎合西方观众。”

关键字: 内容标签:金陵,中国电影,启示,十三钗金陵 中国电影 启示 十三钗
下一篇:探寻俗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立场||上一篇:《金陵十三钗》给中国电影的启示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