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扎得深一些,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从而把传统节日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这没有什么错,但如果把封闭当成保护,把借鉴和创新当成离经叛道,单方面强调国人对“国节”的爱,而忽视节日给它的受众提供的人文关怀,则是一种“爱”的伤害,对传统节日实质上危害更大。
以前些日子紧密相连的中西“鬼节”为例,来自西方的万圣节“青春气息”浓郁,年轻人面具化装乐此不疲,各大商场内南瓜灯、骷髅头缤纷迎客,“萌”得煞是可爱。而在传统的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晚,路边所见也仅是摆地摊售纸币的小贩或守着一堆火的孤冷背影。笔者记忆中,大人小孩共围在一起点火送衣的场景越来越稀缺了。中西鬼节冷热不均的背后,是节日本身对人们现实关怀的差异。
或许正是那些所谓的保护,让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习俗的道路上越走越窄,各种合规则的程序令节日少了创新、少了生气,丰富的节日文化被人为地压缩为餐桌上的饺子、粽子以及月饼、元宵等,长吃哪能不厌?然而,自古以来,创新、改革才是大道,所谓的节日习俗恰是创新的产物,而这类创新也正是对人的关爱。如果翻开寒衣节的“史书”,便会洞窥到那个时代的人文关怀。
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已经故去的人怎么受赏?送寒衣便成为应有之义,上行下效,相沿成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慰劳农人一样,送衣只是形式,贯行其中的是关怀。宋代《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在“是月也,天子始裘”的时候,人们还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从这个角度来看,节日的生命力正出自关爱之源。
回到当下,前几日,土生土长的光棍节大放异彩也是例证。这颇具游戏色彩的节日却直击婚恋难题突出的社会现实,彰显了人性关怀的光辉。相比之下,对于传统节日,我们更要守住人文关怀的传统,用创新的形式去表达身边真切的生活,而不是将其珍藏在玻璃罩内谈保护。(秦 毅)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统节日,关怀,人文,节日,生命,保护传统节日 关怀 人文 节日 生命 保护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