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一场演讲中提到,文化自残向来是我们的一大问题,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中国人喜欢拆。我们今天还能有幸看到故宫,那是因为满族人骑着马带着帐篷打入明代的皇宫后,自己不会盖房子,就勉强住了,不然保不准故宫也会遭大难的。中国的许多古建筑都是这样被拆掉的,拆了之后盖猪圈,所谓的“废物利用”,在外国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却认为很正常,而后,一系列的问题就出来了。比如蜀道上的“褒斜道石门”,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古时的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最有名的是“汉魏十三品”,其中又以《石门颂》为珍。1961年,“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上世纪70年代修建褒河水库时,除了将17方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外,大量的文化遗存都沉没水底,再想获取相关的研究信息和资料,几乎已没有可能。同样遭受灭顶之灾的还有剑门关。几十年前修建川陕公路,老关楼被破坏,古道也埋于地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奇险早已难觅踪影,现今虽然根据照片复制了关楼,可毕竟是个赝品,没啥历史和文化价值,几年前再建的新路,连古道等历史遗迹都不知给整到了哪里,即便最高明的考古学家带上最先进的仪器来勘察,也只能仰天长叹了!但我们也不是没办法,为了旅游,我们灭了一批批的真景观真古迹,而又造了一批批的假景观假古迹。说句实话,这些假景观假古迹,也只能唬一唬普通的游客到此一游。
功利主义一直是文物保护的大敌,而所谓的“保护性破坏”,更无异于杀鸡取卵。蜀道“申遗”的困局,能否对我们会有所警醒?某些人在古建筑上画下“拆”这个大字时,手能否抖上几抖,放它一马呢?(周凡恺)
关键字: 内容标签:拆毁,功利主义,古迹拆毁 功利主义 古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