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书法欣赏离咱有多远(2)

编辑:Jina 来源:大公报
 

书法的本质就是线条。线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果效,然而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因为受到主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往往很武断地论断一幅字的优劣,这是因为受到审美主体与客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缘由造成的。首先“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对审美客体中所蕴藏的艺术元素和人文价值毫不知晓,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就无法沟通。假如人们脑子里装着书法美学的一些信息,便会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彷佛见到一位故友,感觉是那样地亲切。譬如学过王羲之书法的人,“王”的书法在他里面不仅成为标准,而且是他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准绳。这时候的你作为书法审美的主体和审美客体间便不再有鸿沟,也不再只是主观能动性的论断。你会发现,作为审美主体的客观价值取向,你的审美观从此发生了转变,看待事物不再“剑走偏锋”,而是泾渭分明地知其善恶,自有分寸。  


  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种人,当某种价值取向主导他的一切时,你会发现他的面部肌肉都是变形的,眼神处处充满着刁钻古怪的目光,譬如我见过的一位老人,他平生对楷书情有独锺,排斥行草书,在他练习书法时且误入歧途地以今人的楷书上追唐楷,钻研数十载仍是一知半解。作为老知识分子,如果人生只有一道美餐可食,岂不悲哉!怪诞和庸俗的价值观导致歪曲和鄙俚的审美取向,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将媚俗、粗陋的书法作品当做墨宝珍藏、有的将歪曲的怪诞的字称作艺术、有的将毫无出处的平庸之作当作书法、有的甚至将现代工艺十字绣绣的毛笔字当成书法作品……  


  中国人都有书法情结,尤其是在中国内地一些传统文化地区,对书法家还是十分尊重的。在农村,农民最喜爱贴春联,挂中堂,而且一定要书法家亲笔写的春联。近年在大都市里,印刷的烫金字描花春联几乎取代书家即兴书写的春联。人们的书法审美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其实美的事物一定有着它的普世性。就书法而言,不是人们真的看不懂书法,而是现代人已经失去了书法审美的环境,譬如二○○八年奥运会以后,人们在城市里、店铺中、街道上已少见书家题写的匾额,大多由一种规范的印刷体字取代了有文化气息的书法匾额,致使多少失去了书法艺术氛围和城市个性。人们欣赏书法要去美术馆、画廊。媒体也不将书法界所发生的事当新闻来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书法艺术的生态环境,扼杀了人们自然形成的书法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就像人们知道穿什么款式的衣服好看、得体一样。作为汉字王国的中国人,在书法审美能力上不应该如此贫乏。  


  中国书法自二○○九年九月三十日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似乎传递给人们一种信息──书法的有效传承与书法艺术生活化的时代渐行渐远。也就留给人们对于书法审美的一连串的问号,书法到底有没有标准?什么样的字才算好字?  


  我们怎样看懂一幅书法作品?不是人们不懂书法,美的东西应该人人都有感觉,只是现今的环境夺走了我们本该具备的书法审美的能力。  


( 文/李文进)  


关键字: 内容标签:有多远,书法,欣赏有多远 书法 欣赏
下一篇:豪华剧院让百姓止步 观众看不成演出只能看建筑||上一篇:刘老根会馆霸气何来 资本破坏文物肆无忌惮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