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传统文化经典:关键是“怎么教”(2)

编辑:Jina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还有观点认为《三字经》应彻底退出课堂。《齐鲁晚报》刊发的评论表示,《三字经》进校园是近年来“国学热”的产物,值得冷思考。该评论文章认为,《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经典已经远离当今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应当审慎地利用国民教育体系向孩子们灌输。这一观点超出了大部分舆论的讨论范畴,对《三字经》的现代教育启蒙作用的评价降到极低的位置。   


  于是,“敬畏经典”的潜在话题又一次显露。在对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态度上,社会依旧存在争议。一方面,在五四运动、“文革”等的影响下,许多传统文化被视作虎狼,认定为糟粕;另一方面,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的逐渐富足,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强,“国学热”依旧火热。在这天平的两端,如何树立更为合适、正确的国学观,便成为删改国学经典这场纷争中的角力焦点。但总的来说,承认传统文学经典的重要价值意义,并应加以继承和发扬,是舆论的主流。   


  “怎么教”才是关键   


  与山东要删改传统文化经典相对应的还有一条新闻。去年底,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到断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如《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等也是好评一片。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孩子们喜爱这套“颜体字排印,淡墨着画,一课一图的教材”。这一老课本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   


  或许,这就涉及核心的问题:成人习惯于使用强力手段将意志强加给孩子,而作为传统文化教材的接受者,学生的意见却被忽略了。如《开明国语课本》等正是内容贴近孩子生活,编排贴近孩子喜好,方才赢得众多孩子的追捧。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传统文化教材进行恰当的再创作,使其既保留原貌,又能有新的意义,不失为一种新思路。   


  实际上,面对传统文化经典,更多省份是在不回避所谓“糟粕”的前提下,积极对部分不符合当今价值观的部分进行新了解读。   


  1月9日,北京市第一本国学地方教材——《〈弟子规〉新解》通过审查,在该市东城区19所小学试点,今年9月份有望在全市推广。据了解,《〈弟子规〉新解》并未对原文内容进行删节,而是在其中渗入了现代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为《〈弟子规〉新解》做序时评价:“进行新的解读无疑是必要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传统教育资源注入现代精神,使其在新的时代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另据报道,上海的小学教材内容没有涉及《三字经》或者《弟子规》,但不少小学尤其是知名小学会开设关于这两本经典文本阅读的兴趣班。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吴蓉瑾校长表示,以“糟粕性内容扭曲学生价值观”为理由而删节《三字经》毫无必要,因为这完全可以通过老师的正确导向和积极向上的解读予以避免。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强认为,孩子在小学期间诵读《三字经》等读物,目的不求完全消化,只要熟记就可以了。“经典之所以被称作为经典,主要是因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增加对经典的理解。对于价值取向问题,不用过于担心。”刘强说。   


  《山东商报》则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传统文化经典的选择问题。该报1月6日刊发的文章援引一位家长的话表示,目前传统的背诵古文的方式并不吸引孩子,甚至让孩子产生反感。但通过讲故事,或者动漫、电视等方式教学,孩子们则很容易产生兴趣。   


  争论到了最后,隐约地殊途同归:“怎么教”才是传统文化教材存废的关键,和教材无关,和我们的教育方法有关。简飞   


  观点链接   


  中小学生诵读古代传统经典文本,首先要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现在这一问题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说法,各地一窝蜂地搞,变了味。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唐汉卫   


  孩子的价值观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会道德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更应该追问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材。   


  ——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 周洁   


  《三字经》、《论语》等国学作品,是农耕时代留下来的。其中有些内容是“道德利令”,与现代意义上的人道关怀不可同日而语,也不利于现代个体人格的培养。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川鄂   


  孩子还小,很难领会这些内容,如果不加甄别,必然先入为主,学不进去新东西。所以,当我们的家长还乐滋滋地灌输孩子时,山东省突然大喝一声“停”,来得及时。   


  ——《沈阳日报》的评论文章   


  背诵国学典籍,最好加以适当的批评性解释。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文忠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统文化,关键,经典传统文化 关键 经典
下一篇:我们还要“述而不作”吗?||上一篇:富有为何不开心?“幸福课”也是必修课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