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照照镜子,谁还愿称为“文化人”?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网
 
有网友给艾君留言说,“社会上文化人还值几毛钱?不值钱了!”此话并非夸张,也非危言耸听。说实在的,在艾君看来,眼下看“文化人”还真变得有点不值钱了。细思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今社会,有相当一部分“文化人”因个人道德观、价值观及处世观的堕落或带有劣质性而导致表现出的言行难以赢得社会,尤其是社会民众的信誉。头上戴着“文化人”的帽子或者挂着“文化名人”光环,依靠个人的知名度、影响力,握着手中的“笔杆子”、“照射镜”,靠着自身影响力、辐射力而高高挂起,表现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作、欲所欲为,酸的、辣的和臭的无话不说,把社会信誉、个人良知、道德观念,置之度外;靠着己有光环光芒射人、到处照人、处处贬人,反反复复、唠唠叨叨,更可恨的是有人借助光环造八卦散流言,板子棍子想打谁就打,变本加厉地炮制一些据传、据说的虚假劣质的东东以求吸引民众眼球抬高自己,以达己之目的。其言行不仅伤了群体组织、污染了社会风气、伤了善良民众、伤了自己的尊严诚信,久而久之,也毁掉了“文化人”整个圈子的社会信誉和体面,这正是“一粒老鼠屎毁了一锅粥”之理。正是“文化人”的作茧自缚,毁了自感荣耀的“文化人”光环。
“文化人”的高帽还值钱吗?“文化人”的光环还荣耀吗?反思后让艾君更加茫然。当今意义上的“文化人”是否名副其实了?当今“文化人”的标准又如何去划分?
饭桌上、闲聊时,常有人冷不丁会冒出一两句“古诗词”或引一两句“名人箴言”、“典故”以求别人祥解出处,以抬高自我身价,诉求人们给其戴上讥讽般的言词赞许其“你是文化人”啊!由此俺也发现,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就是如此来的。难怪,当秘书的给领导写讲话稿时,也常喜欢搬弄文字游戏拽用几句“唐诗宋词”以求文化正解,原来秘书也想给领导加上个“文化人”的高帽。“文化人”的帽子看来很值钱。回望社会发展足迹,社会上对传统意义上能写几篇文章,或能读四书五经,或能吟诵唐诗宋词,或考上个状元、举人、秀才之类……等往往被百姓戴上个“文化人”帽子。这种标准,在当今幼儿教育极为普及的今天已经不合时宜,黯然失色,因为那些东东似乎3岁的孩子都耳熟能详,这还算不算当今的“文化人”?
瞬间,艾君又想起了另一种流行倾向。在今天的社会里,高学历、高职称又像带上了“文化人”的影子。高学历就不提了,考试考来的,那些考试型的人考个博士后也轻而易举。职称的问题嘛,艾君也不说了,以前文章涉猎不少了,那只能是资历、关系、学历的综合品,更何况还存在许多见不得阳光因素呢!
可今天该如何去鉴别“文化人”?其标准呢?社会上所流行的“文化人”的标准是与时俱进、科学吗?苦思冥想,猛然发现,原来对“文化人”的鉴别忽略了一点就是“文化力”了,这里艾君要说的是“文化的能力”。文化的问题,俺以前文章说的不少。俺讲过,对文化的理解是把其看作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主观因素,即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其表现应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例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属于无形的文化;而“一幅画作、一座寺庙、一出京剧、一部著作、一个活动”等都属于有形的。“文化”的特性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会随社会变化带来人们精神、价值趋向、道德观、社会认知度变化。也不再罗嗦。
文化的魅力能通过各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主要包括传媒.公关活动等。文化这种人化的特殊品,非由组织策动能达“热本质”。文化热表现为某思维、理论被广泛认可,百姓能自愿自动参与的社会现象。文化有时受利益驱动产生虚热.内发热,确切讲是“利益驱动热”。在面对社会缺道德底线、人心浮躁环境,“文化人”一旦被利益者绑架,打棍戴帽、文攻武斗也就在所难免,道德、正义、责任的含义也会被玷污篡改。善意与恶意、理性与狂妄、文明与龌龊、正义与邪恶、黑的与白的就失去分界标准成为浮云,迷惑百姓视线,喷粪八卦往往也成为香水事实!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回归在一些所谓的“文化人”眼里都成浮云。艾君过去说过,主流文化应是在一定范围时间内受到民众广泛认可,代表社会和时代发展方向,能起到教育、启迪、鞭策人的作用,主宰并传承着社会进步发展的文明的文化形态。其具广泛民众认同性、社会发展方向性、时代赋予先进性、健康向上教育性、价值趋向文明性等特点。而主流文化的回归,更主要的是“文化人”要做到真正的回归。
俺这些观点论调,也许有人看来不过是痴人梦语,经不起大学者们论证,但现实的文化现象表现出的形态又的确如此。
从以上俺所讲“文化”特性和表现形式看,实际在俺看来,在知识爆炸、高学历遍大街、高职称已不是香饽饽的今天,中国缺少的却是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有创新意识、有独立学说、有被社会认可的著作、有创造发明者,这些表现为“文化力”的人才应该算为时代意义上的真正的“文化人”,您说呢?!
当今的社会正处在转轨中,人的思维意识、人生观、道德观、处事观等都会面临各种挑战,真假难分,恶意诽谤者、乱打棍子者、龌龊喷粪者、八卦炒作者往往会被误认为旗帜,成为正义、社会责任者代名词!我们面对文化也在被利益者绑架的社会现实,作为“文化人”真该清醒了,如果“文化人”再不自律总在作茧自缚,不仅会自毁“文化人”这神圣的字眼,久而久之也会毁掉中国文化的健康长城啊!(艾君 )


关键字: 内容标签:照照,文化人,谁还,镜子,称为照照 文化人 谁还 镜子 称为
下一篇:如何透视“10元亵书论”||上一篇:“人造节”几时休?借节庆而攫金 多赔本赚吆喝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