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文学命名应谨慎

编辑:秋痕 来源:山西日报
 
吆喝什么东西卖什么货,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谁的脑袋上面扣谁的帽子,否则就是张冠李戴。中国人历来讲究名堂,所谓师出无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也。古人更甚: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就连两军对垒,一方大将也要向对方喝道:“呔!快快通上姓名,本将刀下不斩无名之鬼!”可见名号对中国人根深蒂固之影响。
命名之于文学,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像现代文学、新时期文学等的划分,自有其科学的依据。随着文学事业的发展,文学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来,这自然是好事。于是,一些文学评论者在对某文学现象进行评论或界定时,为了自己行文的顺畅,更为了显示自己的渊博和与众不同,心血来潮,便不负责任地生造出许多不伦不类的文学概念来。一时间,“帽子”满天飞:西部文学、岭南文学、民族文学、军事文学、乡村文学、城市文学、校园文学、打工文学、财经文学、伦理文学、女性文学、玄幻文学、情爱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即便列举了不少,仍然是挂一漏万,还有很多没能排上。有了这些文学的“帽子”,评论家若要对一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首先给他分流归派,然后再划出条条框框。如此一来,放眼文学界,山头林立,派系丛生,抬高这个,贬低那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今文坛果真如此欣欣向荣繁花似锦吗?
且让我们查看一下这些命名的实际用途与科学依据。
对文中所列较具代表性的文学命名,我把它们粗略地划分为四大类别。第一类别为地域性命名,如西部文学、岭南文学、民族文学(姑且归为一类)。按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大致范围内的文学总有相近的特点,这不能说没有道理。然而,把这规律具体到现实中,似乎又不那么灵验:上海能出王安忆那样的作家,同样出了余秋雨那样的作家;陕西作家陈忠实的作品大气浑厚,路遥的作品庄重淳朴,而贾平凹的作品却灵动含蓄;同样生活在南京城中,朱苏进的写作大气磅礴左右逢源,苏童的写作却委婉湿润处处洋溢着江南水乡的特殊气味。一句话,优秀的作品总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地域的。第二类别为行业命名,如军事文学、乡村文学、城市文学、校园文学、打工文学、财经文学。此类命名的不合理性与将要谈到的第三类命名的不合理性异曲同工,故在此先不赘述。第三类别为文本命名,也就是说,以文本所体现出的鲜明特性来命名,如伦理文学、女性文学、玄幻文学、情爱文学、青春文学。此类命名与第二类命名一样,都有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就拿“女性文学”来说,命名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是想告诉读者这篇(部)作品是由女性作者所写作的?还是想告诉读者这篇(部)作品的内容是反映女性的工作和生活的?第四类别的命名为新生事物,主要指网络文学。与第三类别命名较为相似的地方是,如此命名是特指发表于网络之上的文学作品?还是特指由专业的网络作家所撰写的作品?尤其近段时间,许多评论家煞有介事地呼吁,要给网络作品一席之地、要给网络作品开绿灯,希望各种奖项能够让网络作品参与其中。事实上,这种要求很让人瞠目结舌。我们不管是发表作品、评论作品,还是作品参与评奖,都应该设定基本的统一的标准,然后,不管是发表在报纸上的作品、发表在刊物上的作品、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发表在其他媒体上的作品,还是出版成书的作品,全部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作品,而不是需要人为地照顾哪些作品。何况,谁有能力去发动读者去“照顾”某些作品?
艺术史家丹纳说得好:“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流派一视同仁,把它们看做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对于文学作品,怎样命名并
(殳佾琼)


关键字: 内容标签:命名,谨慎,文学命名 谨慎 文学
下一篇:曾育章:有关国学的几点思考||上一篇:清官是一种怪物:官本制度下的悲剧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