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片是华语片特有的一个类型,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勇侠义”等多种元素在内,在国际上也是享有盛誉的一个电影类型。从胡金铨的诗意、张彻的热血,再到徐克的浪漫里,诞生了许多经典之作。但是,近些年来,这一类型影片在慢慢的“变形”,甚至最终距离它的原本特征相去甚远。在很多时候,“武侠片”摇身一变,仅仅剩下一个动作的皮,在内容上被其他元素轻易超过甚至掩盖,最终让这些所谓的“武侠片”面目全非,甚至名不符实。
侠的身份已模糊
武侠片变武打片
武侠片本来就是动作片的一个分支,注重打斗和动作设计。但是,它区别于单纯的动作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包含有浓重的侠义色彩,主人公也大多正气凛然,或忠义一身,或忧国忧民,如《刺马》里张汶祥的两肋插刀,《东方不败》里令狐冲的笑看江湖,《新龙门客栈》里周淮安的一诺千金,《男儿当自强》里黄飞鸿的豪情万丈……
可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很多的武侠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主要角色的武功越来越高,动作场面也越来越精美,可是这些逐渐模糊的身份与行为,已经与“大侠”的身份相去甚远。在李仁港版《锦衣卫》里的青龙本身就是朝廷鹰犬,杀人无数,他是因被内部暗算而被迫走上反抗道路,实属身不由己,和袁和平的《武状元苏乞儿》里的苏乞儿一样,斗争只是为了个人恩怨及自身的利益,几乎与“侠”沾不上边;而《武侠》中的唐龙角色则是劫匪出身,更是杀人不眨眼。在这样的人物身上,已经带有浓重的血腥之气,难与真正的“大侠”比肩。当然,倒不是说坏人不可改悔,只是这些人物身上背负的原罪已使他们难以担当“侠”字的重任。
这些影片几乎都是依靠单纯的打斗来吸引观众,然后再制造主角的“悲情”来换取观众同情,却几乎与“侠义”无缘。在《武状元苏乞儿》和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主人公更都是以朝廷高官的身份出现,本身就与传统武侠片中的“侠”的身份相去甚远。看着狄仁杰这一历史上以探案而知名的朝廷重臣化身武林高手,给人的感觉只能是怪怪的,更是难以与“侠”联系起来。
拿特效当救命稻草
武侠片变魔幻片
近些年来,随着电影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武侠片引进先进技术以加强视觉效果,本也无可厚非。遗憾的是,很多导演将“特效”当成了武侠片的救命稻草,单纯追求打斗的华丽与视觉特效的刺激,而忽略了影片的重点在于宣扬真正的侠义精神。《锦衣卫》中女杀手脱脱的“脱衣神功”,衣服随着打斗一件件地脱下,配以电脑特效,噱头十足,赚足眼球;而曾参与《黑客帝国》影片拍摄的袁和平对于特效更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武状元苏乞儿》中,袁和平大量采取电脑制作的跟随武器的镜头,比如视角跟着暗器走,以此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在近身搏斗中的大量慢镜则配以电脑制作的特效,来显示招数的威力。到了彭氏兄弟执导的《风云2》里,则把影片的武侠片风格彻底变成了一部魔幻色彩极浓的动作片,整部电影80%以上的镜头依靠电脑来完成,故事上却草草了事,几乎完全依靠视觉特效的刺激。
此外,曾经将武侠片推向高峰的徐克近些年来也是一直沉迷于电脑特效中不能自拔,《蜀山传》就因为太过依赖特效而忽视故事而被批“有形式无内容”,到了《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他用电脑特效制作了“鬼市”、“自燃”等场景和一个巨大雕像,却难以弥补影片相对薄弱的剧情。不得不承认,以上这些影片在视觉效果上都有一定的冲击力,带给观众新奇的观影感受,遗憾的是,仅凭“好看”却难以弥补观众对于武侠片的要求。
无休止的N角恋
武侠片变爱情片
英雄伴佳人,自古是佳话,也是武侠作品中令人最为心驰神往的一部分。傻郭靖有俏黄蓉,杨过伴着小龙女等等都是武侠艺术作品中的动人场景。在武侠电影中加入爱情元素,本身就是不可缺少的,适当的爱情对于影片的浪漫主义色彩能起到重要作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如黄飞鸿身为一代宗师,却在十三姨面前像个傻瓜;陈真一身正气凛然,却爱上一个日本女子……
然而,“过犹不及”总是很多电影人爱犯的错误。在近些年的很多武侠片中,诸多大侠化身“情种”,与爱人之间卿卿我我,缠绵不断,甚至不惜为爱抛却一切,甚至正义。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一场代表着官方与帮派之间的斗争最终演化为一场无休止的三角恋,纠缠不休,直至令人生厌;程小东的《江山美人》里,堂堂一国的公主与大将最终也在一场莫名其妙的三角恋中双双毁灭,完全没有了家国的观念;而甄子丹在《锦衣卫》里遇到赵薇以后就开始缠缠绵绵,甚至大谈人性的尊严,完全忘记自己刚刚还是一个冷血的锦衣卫杀手;而在《三国之见龙卸甲》里,赵子龙与对手曹芳两军阵前惺惺相惜,甚至眉目传情……在这里,导演将煽情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来向观众展现,却完全不顾及剧中人物的身份与特征,不惜肉麻袒露,直至令人生厌。
结合中西医讲解
武侠片变科普片
武侠作品大都带有极强的想象色彩,在现实中大多并不存在,看看央视曾经播出的“武林大会”中那些大侠的表现,只能让人吐血无语。不过影视艺术却恰恰为这些动作添加了翅膀,将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变成了真实的影像,令人兴奋不已,这也是武侠作品的魅力所在。在这方面,徐克绝对值得称道,当年他以自己近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武侠片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黄飞鸿》系列以及《新龙门客栈》等片都已成为武侠经典。
在一定程度上,武侠片更多的是一种情怀和想象力结合的产物,利用正邪之间的对立制造冲突,利用动作来加剧冲突,再利用侠义精神来最终解决冲突,也使观众对于侠义的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过,这种想象一旦被某些导演落实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有可能让人感觉味同嚼蜡。当年陈凯歌的《无极》里雷人情节不断,其中有一处就是在影片中宣扬所谓“当速度超过光速就可以让时光倒流”的“科学道理”,令人汗颜。而作为两部都具有侦破元素的影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武侠》也都试图利用所谓的“科学道理”来解释诸多元素,《武侠》中更是以多种方式对于所谓的“功夫原理”进行“破解”,甚至不惜通过特效将镜头转入人体,结合中医穴位理论和西医解剖画面,直观地解释了一拳一掌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将以往夸张的打斗合理化,令人不知道是应该承认“大开眼界”,还是觉得“画蛇添足”。可笑的是,影片中诸多一本正经的所谓“科学原理”,如“一拳击中太阳穴使迷走神经断裂,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和“假死一刻钟后苏醒”等等,都被医学家证明存在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一部分更应该被看作是导演安排的噱头,除了利用特效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之外,基本上对于影片的所谓主题起不到任何作用。
观点:寻找久违的侠义
应该承认,一部电影中有多种类型存在,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一部类型片也必须有其明显的主旨与特征,才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与分类。对于武侠片而言,“武”与“侠”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有武无侠,只是简单的动作片;有侠无武,更是名不符实。不过,武侠片的精髓还是在于“侠”上,这个集中了传统文化中诸多元素的符号也是这一类型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来,虽然武侠片受到社会因素影响,“侠义”成分越来越淡,甚至有时候缺失,但毕竟还是产生了《霍元甲》、《剑雨》、《叶问》这样保留武侠片主要特征的影片。尤其是两部《叶问》,并未过分依赖电脑特效,而是用心打造剧本和人物形象,除了塑造一个平民化的武术高手之外,影片中叶问带有极强的民族尊严的特征成为他重要的一个符号。叶问与外国高手的对决在激发观众热情的同时,也令人对于叶问身上的“侠义”色彩有了深刻的印象。
很多时候,观众欣赏这一类影片,其实更多的不在于场景的华丽和动作的精美,而在于寻找一种久违的令人激动甚至血脉贲张的感觉——那就是“侠义”。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只剩,动作,武侠只剩 动作 武侠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