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私德是私德,学术是学术

编辑:秋痕 来源:朱述古
 
一则题为“中科院院士段振豪包养二奶、小三、小四、养私生女”的帖子近日在网上疯传。根据发帖的“发妻”描述,“准院士”段振豪包二奶养私生女,被发现后竟对老婆谎称是“捐精”。结婚24年发妻在美国带着儿子辛苦打拼,段振豪却在北京给几名情人各送一套房,并且挪用了国家的科研经费。网帖所指风流案主角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段振豪。
如果“发妻”反映情况属实且发贴者本人确为段振豪妻子,那么,段振豪理当付出道德上的代价。如果段振豪妻子诉诸法律,段振豪还应当依法进行赔偿。但评判一位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应该侧重于专业上的建树,而不是私德。段振豪毫不检点的婚外生活,尽管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毕竟属于私德的范畴。如果将私德与学术混为一谈,甚至以私德取代学术,很可能将一位在专业上卓有建树的科学家逼入一种残酷的生存环境。
从美好的愿望出发,人们希望每一位杰出人才不仅才华横溢,在道德上也洁白无瑕。但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如果以理想的标准评判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物,这事实上是一种挑剔。一些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杰出科学家,在道德上并非完美主义者。
居里夫人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她发现了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成功女性的代表,居里夫人坚强、自信、简朴和无私的品格激励着后人。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也曾发生过不伦爱情。物理学家郎之万是居里的学生,也是居里夫妇的朋友,当时已婚并有两个儿子。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与郎之万的爱情迅猛发展,后来郎之万夫人截获了两人信件并公之于众,法国舆论为之大哗。居里夫人的寓所被人用石头砸破窗户,事业成功的居里夫人从此陷入身败名裂的人生低谷。
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天才科学家,全球儿童都爱戴这位白发蓬乱的慈祥长者。但爱因斯坦也是一名情场老手,他不但经历过两段婚姻,还与不少女性传出风流韵事。虽然爱因斯坦生前收到堆积如山的全球儿童来信,但他与首任妻子米列加所生的3名子女却几乎没有联系。在与米列加离婚前,爱因斯坦就与数名女子有染,并与表妹爱尔莎偷情。后来,他与米列加离婚,很快与爱尔莎结婚,但第二次婚姻亦未了断爱因斯坦的风流史。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爱因斯坦档案馆2006年公布爱因斯坦1300封往来信件,成为这位大师私生活不检点的铁证。
在西方文化语境内,对于发生在大师身上的绯闻,人们往往持两种态度。一种是有意无意的忽略,特别是在一些文艺作品(如电影《居里夫人》)中,往往只呈现他们高尚的一面。另一种是把大师还原成人,敬重他们在专业上的成就,对于个人生活细节并不深究。
当然,西方的文化语境特别是关于私生活的价值观,并不适合中国文化语境。更何况,对科学家在道德上要求严格,有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纯净。但是,如果我们过于注重科学家的道德表现,往往会影响对其专业成就的客观评价,对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弊大于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关于院士标准的表述,集中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诸方面,对个人生活作风未曾提及。应当承认,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院士毕竟不是官员,对其私德的要求无须过于严厉。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这种价值观的转变需要有个过程,甚至还很漫长。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指责和急剧降低的社会评价,段振豪就悲哀地表示“自己肯定评不上院士了”。不难设想,一旦网帖所述内容被查实,段振豪不仅可能评不上院士,今后还可能要低着头过日子。如果段振豪选择漂洋过海,到其他国家另谋高就,一个高端人才流失,对于国家是幸还是不幸?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私德,学术私德 学术
下一篇:国学:束之高阁的典籍还是名利双收的工具?||上一篇:丛头鞋子红三寸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