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的经验证明,评奖不能起到引导创作的作用。 ”林建法表示,评奖机构、评奖机制都需要改革,“现在许多评奖的评委会成员并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试问一个既不是作家,也不是批评家,更不是理论家的评委,凭什么来评定作品的高低呢? ”
林建法批评说,现在有些文学评奖评出来的作品根本得不到文学界内部的认可,而有一些很优秀的作品却总是评不上大奖。 “比如阎连科的 《日光流年》、《受活》,莫言的《酒国》、《生死疲劳》,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张承志的 《心灵史》,张炜的《古船》、《九月寓言》,李锐的《旧址》,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范小青的《女同志》,毕飞宇的《平原》以及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等,这些普遍被认为十分优秀的作品却都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我本人写过批评评奖机制的文章,《当代作家评论》也发过这方面的文章。现在的评奖动辄弄一个几十人的评委会来集体评选,但是,文学评奖并不是比人多,而应该从根本上、从文学观念上来评定优秀作品。 ”林建法认为,尽管杰出的作家不会把获奖作为追求的目标,但是,评奖却应该对中国文学负责,对大众负责。
“我认为,恰恰是现在的文学评奖把批评环境给搞坏了。根据非文学标准而评选出来的作品,混淆了大众的视听,降低了他们的分辨能力,也对作家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对批评家也具有负面效应。”林建法说,一旦获奖,作品的发行量就会迅速增加,因此,许多人寄希望于获奖,为了获奖到处走后门、拉关系,带来了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当中夹杂的利益是外人不可想象的。 ”
林建法表示,国内至今还没有一个受到公认的、真正具有权威性的文学奖项。 “国外的文学奖项尽管也可能遭到质疑,但是总体声誉好过目前国内的评奖。他们的一些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他质疑部分评奖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无记名,意味着不需要负责任。我赞成实名制投票,尽管这种方式很可能得罪人。 ”他认为,担任评委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真实地对待作品,对待自己。 “评奖其实是文学批评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批评本身必然需要承担一定风险。既然做了评委,就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发言负责。 ”(记者 王研)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评奖,批评,环境,破坏了,文学,林建评奖 批评 环境 破坏了 文学 林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