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端午节为何多闻商味难觅屈原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晨报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挂香包……端午节期间,各种民俗活动丰富了人们的节日。仅仅是粽子的种类以及与粽子相关的各种活动就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留心观察各类民俗活动,总感觉商业味重,文化味淡,尤其是对屈原的纪念太少,屈原的形象更是难觅踪迹。
    就是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做什么?主要是吃粽子。”这是记者在小长假期间随机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回答。

    在南京市新街口新华书店,初二学生小雄告诉记者,端午节前学校组织同学们集体吃粽子。“可是老师也没有告诉我们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我只知道屈原是一个爱国者,后来投江了,其他就不知道了。”记者又询问了多名前来购书的学生,他们几乎都表示对端午节的理解主要是吃粽子,相关的历史文化概念模糊。

    “除了粽子大战外,端午节还在异化成‘龙舟节’。”江苏省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周晓平说,这两年端午节期间各地的龙舟赛目不暇接,今年几乎有湖面的地方都要搞一个龙舟赛。其实,许多地方是以此汇聚人气,促进旅游,他们讲求比赛的规格,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纪念和传承。“我参观了不少龙舟赛和端午旅游项目,都找不到屈原的形象和元素。这是一个严重的缺失。”

    应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江苏省社科院原院长、知名社会学家宋林飞说,我国传统节日大多按农历时间设置,不但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化有关,而且包含着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精粹,对一代代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宋林飞说,这些传统节日同时也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他是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有着在国家危难时刻牺牲自我的崇高品德,是中国人心目中完美人格的表现。因此缅怀古人也成为民族节日所纪念的重要内容。今年端午节,有的网站开设栏目吸引网民写微博纪念屈原,还有的学校组织学生朗诵屈原的作品,这些都是很好的传承形式,应当更广泛地开展。

    “传统节日要增强吸引力,还需要文化创新。”宋林飞认为,屈原在世界范围享有崇高地位,不仅因为他的爱国精神,还在于他伟大的文学作品。屈原的作品极富想象力,又情景交融,开创了新的文体,他实际是当时文化创新的引领者。

    新华社记者 邓华宁 程静

    (据新华社南京6月6日电)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多闻,屈原,难觅,端午节多闻 屈原 难觅 端午节
下一篇:别让诗歌之乡成了失格之想||上一篇:中国古典文学的四个“李宇春”式美女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