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剧的娱乐化倾向,历来为人所诟病。最近播出的电视剧《抗日奇侠》中,每位大侠都神功盖世,被批为武侠剧“典范”;《新地道战》因谈情说爱戏份太多,被批为革命时期的“乡村爱情”;《中国1921》中杨开慧“女追男”,被指“太夸张”。一些所谓“红色偶像剧”,明明表现的是腥风血雨、落后破败的旧中国,但新潮装扮、时尚造型、唯美画面完全与时代背景不合拍,压根儿反映不出战争年代的残酷。可以说,广电总局叫停过分娱乐化的革命剧,非常及时。革命剧若无任何束缚地“娱乐”下去,恐怕会面目全非。
当然,“主旋律”与“娱乐化”并非一对反义词,革命剧可以有一些娱乐精神。如果没有一点儿娱乐元素,拍出的革命剧也会枯燥无味、乏人问津。过去拍的红色革命剧,几乎都按“高大全”模式塑造人物,过于强调其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空洞乏味的代名词。红色革命剧因陷入形式化窘境而难以突围。
现在,观众品位越来越高、选择越来越多,且革命剧题材扎堆。要想区别于其他作品,适当创新,向着积极、多元的娱乐方向发展,并无不可。革命剧可以娱乐——让剧中人会一些绵沙掌、鹰爪功等武功,但不能过度——武功居然厉害得一掌拍死一个鬼子,连枪炮都奈何不得;革命剧可以爱——像杨开慧那样热情奔放地“女追男”并无不妥,但别乱爱——有些革命剧居然搞出三角恋、四角恋,实在荒唐!
革命剧创作者要坚守的最起码的娱乐底线是:追求创意,但别让创意与史料差之千里,将并不重要的感情生活无限夸大;追求真实性,但别把“主旋律”挤到可有可无之境;追求人性化,但别拿革命岁月的残酷现实来无限调侃;追求娱乐化,但别脱离革命剧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内涵。(何勇海 新华网供稿)
关键字: 内容标签:脱离,革命,真实,历史脱离 革命 真实 历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