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曾经在经济、哲学、生物等方面都有所涉猎的局面,现在的《百家讲坛》却陷进了本国历史和文学的小圈子里。诚然,我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但接踵而来的刘秀、竹林七贤、《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老子心得》等等,实在让人难以下咽。其中,最令人双耳生茧的当数《红楼梦》系列,当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时候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是红学渊博无底,还是浮躁的我们都想来分一杯羹?
记得2001年左右节目刚开播的时候,文史类出身的笔者曾经很有兴致地看了《地球成长史》《探寻宇宙》这类科普类节目,虽然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但却看得津津有味,大开眼界。然而,自从阎崇年老师和易中天老师凭借《清十二帝疑案》和《品三国》让节目的收视率一路飙升,并成功出书后,节目组便有些吃不够甜头的倾向了,导致讲坛内容渐渐只剩下史学、国学和文学。于是,荧幕内外充斥的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气息,游走于历史长河中的拆白党、阴谋家成为了荧幕的主调,让人大感灰心。而送走了权术气息浓重的史学,迎来的就是有些固步自封的国学。钱文忠老师讲《三字经》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人心中叹服。然而,讲到《弟子规》却让人有些难以接受,诚然,传统文化是好的,我国的传统价值观也该得到继承,但如果是不加挑选地一味全盘承受,是不是又有些过于自我陶醉了?
说到这里又难免让人感叹,一味地陶醉在本国文化之中,对其它国家的历史文化毫无涉猎,就难免显得有些小家子气。笔者认为,一个拥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国家是不会盲目地进行文化排外行为的。然而,作为主流媒体,拥有最丰富的学术资源的《百家讲坛》交给我们的答案却是——当一波又一波的专家来品读《红楼梦》时,同样是文学巨擘,为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莎士比亚、大仲马、托尔斯泰等却渐渐被排挤到了荧幕之外。
写到这里,笔者默默祈祷,希望下一次曹公在荧幕里喝茶时,莎翁可以过来给他加块糖——即使是信阳毛尖配太古方糖。(俟名)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气度,百家,百家讲坛气度 百家 百家讲坛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