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包容性增长理念中的文化建设(2)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化建设的增长方式 要关注经济社会结构变革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同时还具体指明:“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也可以说,当下坚持和推动科学发展,就是“在发展中促转变”和“在转变中谋发展”。实际上,这一“科学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也必然影响到文化建设的“增长方式”。
毋庸讳言,我们既往的文化体制和机制,是一定时期经济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服务于一定时期特定文化建设任务的。在彼时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品的供给如同经济产品的生产一样,主要体现出“国家意志”,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体现出一种与“民众意愿”有所偏离的“国家意志”。于是,文化产品的供需关系不是由需求来调节生产,而由生产来决定消费,这种“生产决定消费”的生产方式久而久之板结成两个文化产品生产的障碍:一个是体制性的,维护着“非经营性”的文化生产方式;一个是观念性的,主要是许多生产者认为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生产的产品正体现出“文化产品的规律”——既包括构成规律也包括接受规律。以至于我们在许多时候漠视民众当下的文化需求,把这种需求视为冲击着文化产品自身规律的“市场规律”。事实上,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观念, 不能只着眼于“观念”而必须触及维护着这种观念的“体制”。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因为总书记已然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这其实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离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来谈文化建设的增长方式。
文化的“包容性增长”重在促进民生改善和挺进支柱产业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章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个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生改善”和“支柱产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加快一加强”来切实做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其中就包括“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生优先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路径。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最关心的公共服务莫过于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和公共文化,因为这事关康健民体、开启民智和愉悦民心,它们是广大民众在实现温饱需求、安居需求、就业需求后最重要的“民生”关怀和“幸福”企盼。这显然是文化“包容性增长”的应有之义。
就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而言,显然也是国家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方面,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要体现。在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中,之所以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是因为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趋势,二是“四位一体”建设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来整体提升国家实力特别是“软实力”,三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抓手,四是只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多样的、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最后一点其实正是我们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目的,而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共同点。因为,文化产业是将工业化生产理念作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同型批量”的产品生产为特征;为此,它一方面要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需求,一方面又要考虑生产最优质的产品并通过“批量”降低人民群众的消费成本。换言之,向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产业化并不是一对矛盾,恰恰是因为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才使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成为可能。这其实就是文化“包容性增长”最重要的方面。(于平)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包容性,文化建设,理念,增长包容性 文化建设 理念 增长
下一篇:行为艺术玩了谁?(1)||上一篇:评:编剧终于成为关键词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