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文字天生有一种亲切感
王世明(以下简称“王”):我特别喜欢你的诗歌,有一种简约之美,纯净得像一幅水墨画(评论家语),而且蕴涵着深刻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你的文学起步于诗歌,我想知道,年少的你是如何爱上诗歌并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
林萧(以下简称“林”):我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纯属偶然。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里三兄妹,我是老大;家里有时穷得揭不开锅,吃饭都成了问题,读书就更难了,我能读完大学算是一个奇迹。小时候,村里订了几份党报党刊,可以免费阅读,我的阅读生涯就从这里起步。当时完全能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我对文字天生有一种亲切感,有东西阅读可以不吃饭,也可以忘掉时间;别的小孩都跑去玩了,我一个人守在村委会那扇破旧的张贴栏旁阅读报刊。由于没有人指导我阅读,也不知道哪些该读哪些不该读,现在想来这样的阅读有些“危险”,幸运的是那时读的都是党报党刊——“根正苗红”,没什么“危险”的成分。年少的我对诗歌的体裁特别感兴趣,觉得一行行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很美,读得多了,就有了学着写的冲动。1998年我进县城读中学,在县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爷爷的胡子》,虽然写得很稚嫩,但开启了我的写作之门。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中学时我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在参评的作品中,我的诗歌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是诗歌让我走上了文学之路,诗歌对我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也许终生都会不断地写下去。
我倾向于写“读得懂”的诗歌
王:读你的诗歌,可以感受到一种文学的力量,清新、透明,一如你的为人。我经常对朋友讲,林萧是个没有杂质的诗人。他的诗歌是写给大众看的。但当今诗坛,许多诗人的诗歌我们却读不懂。对这一现象,诗人自身和评论家们以种种流派之说来解读。对这种读不懂的诗歌,我想知道,你读得懂吗?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林:谢谢你对我诗歌的评价。我是一个传统的人,我从小的阅读就比较“正统”,上中学后读的大多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学里接触的也多是中外名家名作。对于诗歌写作而言,我一直推崇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我觉得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能读懂是最起码的要求,当然诗人的所有诗歌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读懂,但这至少应成为努力的一个方向。
当今诗坛出现的“先锋派”、“垃圾派”等等诗歌流派,有些诗歌我确实也读不懂,但我也并不反对和排斥。我觉得诗坛就好比一个百花园,可以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商业化的当下,文学早已成为低谷地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对文学尤其是诗歌持以宽容的心态,让它自然成长。就个人而言,我还是倾向于写“读得懂”的诗歌,比如抒情、唯美的诗歌,给人以美的想象,让人读后心情愉悦,感受到内心荡漾着美的涟漪,写这样的诗歌常常让我处于幸福和快乐之中。
文学的社会价值贯穿的是历史
王:市场经济把文学作品彻底地推向了市场,许多时候,一个作家作品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畅销走势,决定了一个作家的命运。而文学的教化功能在商业市场中被摧残得一干二净。作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作家,你是如何看待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取向上,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林:我一直很喜欢鲁迅的杂文,能让人感受到正义的力量。我觉得文字是相通的,读到好的文字,内心就把写作文字的作家当成了朋友和知己。我也很喜欢冰心的散文、泰戈尔的散文诗,都能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读他们的文字,内心充满着爱的光芒。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的教化功能很重要,我从小到大阅读了许多名家名作,从这些作品中我学会了如何做人。正如前面所说,我的阅读很“正统”,从而“造就”了我是一个传统的人;换个说法,如果我从小读了许多极端另类的书,今天的我也许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写的东西也会是另外一种风格。文学的教化功能正体现于此。
商业化时代,作家作品以畅销或商业价值为衡量的尺度也无可厚非。作家的价值以发行量为体现,这是文学的无奈,也是社会的无奈。但文学的商业价值是短暂的,许多畅销书作家昙花一现就是有力的证明。文学的社会价值贯穿的是历史,其价值不可估量,作家和作品只有经过时光的洗涤才能最终沉淀下来,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
社会责任感是对作家的基本要求
王:我几乎读了你所有的作品。我个人感觉,你是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作家。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的?
林:我想,社会责任感应该是一名作家的基本要求。以前写诗歌、小说,这种感觉还不是很明显,后来我写作时事评论,在我的文字中体现得越来越强烈。时评与杂文有着类似的地方,就是针砭时弊,为大多数人说话。鲁迅的杂文被后人比喻成“匕首”“投枪”,是因为鲁迅在用文字与黑暗作斗争,为社会的底层人呐喊。我写时评这几年也确实感受到时评的力量远比诗歌、小说、散文更强大。比如天涯社区、中华网、凤凰网等知名网站经常推荐我的时评,有时一篇文章的点击量就有数十万、上百万,跟帖评论者举不胜举,文学作品就不能受到如此的“礼遇”。写作时评给我的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是,越是针砭时弊、揭露深层次问题的文章越能受到读者追捧,甚至有一些读者看了我的时评后千方百计联系上我,向我申诉他们遭遇的各种不公或冤屈,他们的理由只有一点,说从我的文字中能看出我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希望我能写文章为他们发出声音。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机制还不够健全,政府部门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关键字: 内容标签:更要,担当,作家,青年,社会,责任,林萧更要 担当 作家 青年 社会 责任 林萧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