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节,我们的祭奠方式主要是各种扫墓、祭祖活动,其实最重要的是应充满平静与肃穆,体现出我们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
不可置否,现在很多祭奠方式是变了味的,比如祭祖规模过大,铺张奢侈,引发负面社会效应;比如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大量燃烧祭品、放鞭炮等,也破坏墓地的肃穆气氛;比如祭奠趋于功利和低俗,纸扎的“美金”“别墅”“轿车”“保镖”,甚至出现了“二奶”、“小三”,这些模仿现实中的酒色财气严重污染了清明节的风气,抛弃了清明节的精神本源。
当然这些浮躁的不文明行为也只是个别现象,对于清明节的祭奠方式,往往是发自每个公民内心的,所以面对不文明,我们去批评或者禁止,都不能真正有效的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奔走呼吁,去提倡高雅、清洁、低碳的祭祀方式;我们可以寄希望于我们创造的历史,我们要在百年后留给我们的子孙一个高雅、清洁、文明、绿色的清明节。
这不仅需要祭奠方式的转变,更需要祭奠观念的转变,甚至说,需要在先人或者我们尚未离世的时候就应该思考:究竟让后人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祭奠我们,算是一种利国利民利己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以身作则?
记得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形容自己的一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人肃然起敬,确实,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活着的时候给这个社会和人民的做了什么样的贡献,当你为人民做了贡献,为人民谋取了利益,人民会永远记着你的,就像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的那首诗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我们应该造福子孙后代,而不是让他们因为我们垫付高价丧葬费、高价墓地费而承受负担……我们应该追求“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境界,百年之后我们的化作尘土的身体,仍然可以为养了我们一生的世界贡献养分。
与清明节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墓地和殡葬。然而现在的行业的一些乱象,尤其是“天价殡葬”天价墓地等,搅得人们心神不宁,忧心忡忡。殡葬费用节节攀升,日益成为生者难以承受之重。哈尔滨的墓地10年涨10倍,广州墓地价格直逼别墅,济南市民在“涨价”担忧下抢购“活人墓”……使得一些人发出“死不起、葬不起”的无奈感慨。
清明节因此也显得略加沉重,多年后,是否也有人因负担沉重而害怕过清明节?一方面墓地安葬占用了大量土地,土地越来越稀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另一方面,殡葬费用畸形上涨的背后,具有或显或隐的人为痕迹,暴露了市场运作、社会管理、思想观念等问题。
你是否记得周恩来、邓小平、徐向前、刘伯承、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伟人的丧葬方式?他们让后人把骨灰撒向了神州大地,他们为我们开创了绿色、文明的先例;我们更应该了解1989年广州在白云山建起思园,在全国率先搞“树葬”的活动。这是一种最为绿色、环保、文明、高雅的殡葬方式。笔者不敢妄想,让每一个人都能使用这种方式,所以笔者寄希望于自己手中的历史,寄希望于百年后,撒下我们的骨灰的地方是大树参天,鸟语花香,一片片大自然的静美景象。
生前奉献社会,逝后献身自然。殡葬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与尊严,也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殡葬文化、创造“新民俗”,是时代发展的必要。墓地、殡葬等问题愈演愈烈,矛盾日渐突出。问题迟早要面对,矛盾迟早要解决,谁先走出这一步,谁就能早一点解决这个问题。
移风易俗需要时日,观念的改变需要时日。这需要勇气,需要我们给清明节注入新的内涵;需要让过世的先人回归万物的本源,如《岁时百问》释义清明节那样:“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我们寄希望于百年后的清明,是充满了绿色和文明、充满了自然和清洁的清明;也是为了百年后的子孙后代,过的是一个又一个“新民俗”畅行的清明。(光明网评论员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明净,清明,清洁,回归,挑战明净 清明 清洁 回归 挑战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