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能背诵若干首唐诗宋词,会不假思索地被断定“有文化”;能背诵戏曲唱腔,大多数人就不一定会认为“有文化”,虽然元曲戏文与唐诗、宋词并列。背诵诗词被认定为有修养、有文化,背诵曲牌却未必会被认定为有修养、有文化;读谱韵唱会被认定为有修养、有文化,不识谱却能演奏大套乐曲却未必会被认定为有修养、有文化;会看五线谱会被认定为有修养、有文化,不认五线谱却就未必会被认定为有修养、有文化。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花几十年功夫学的“唱念做打”“吹拉弹唱”全不算数!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
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毋庸置疑,人类的操作系统,一种是技术性知识,可以用文字清晰表达,通过文本传授;另一种是实践性知识,很难用文字清晰表述,书本也无法记载。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张振涛)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识文断字,不应,有文化识文断字 不应 有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