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名著重拍怎成娱乐浮云(2)

编辑:秋痕 来源:文汇报
 
别把娱乐说成时代精神
对于新版水浒经典变“惊点”,导演鞠觉亮称,原著“不合逻辑”的地方,在拍给现代观众看的电视剧中,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明显不合逻辑,所以他先用匕首杀,再用拳头打死。”孙二娘在新版电视剧中不再做人肉包子,也是为了修正《水浒》中不是悍妇就是荡妇的女性形象。“我们对原著的忠实度有85%,剩下的15%是不能拍的部分。”编剧温豪杰表示:“原著里宋江20回后才出来,但在电视剧里第一集就出现了,因为大家都期待男主角的出场。”新版调整的只是叙述方式,经典情节都没有变化,“我们并没有玩颠覆”。
是否忠实于原著?每次看名著电视剧,这个问题是观众最关心的话题。从1972年张彻等执导同名电视剧,到上世纪80年代山东电视台按照人物拍摄的水浒英雄故事,再到1998年李雪健、野芒版的《水浒传》,水浒故事只要重拍,从造型到对白,每个版本都争议不断。其中最“雷”的,大概要算1976年英国BBC,还推出过英国解读的《水浒传》,大群日本演员说英语演,更像是一群混搭的罗宾汉。
电视剧和小说原本就是不同的艺术手段。文本在视觉化的过程中,存在解读差异不可避免,说得文学一点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说得通俗点就是,无论怎么拍,都会有人不满意。争议不是坏事,反而说明名著有人读、有人看,传统文化有人尊重。
值得反思的是重拍的密度之高,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又是什么。去年新红楼梦,被说成“红雷梦”;今年将亮相的新版西游记,炒作来炒作去,也都是诸如猪八戒和蜘蛛精洗澡之类的八卦。一些经典重拍,不是因为有了新的文学解读,而是打着“时代解读”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大制作重拍,所谓的“时代精神”却成了男女关系的“新解”和放大搞笑的另类“娱乐”的代名词;有的重拍则拿名著当实验品,绑上观众一起搞文艺表现的探索试验。这样的重拍和“时代精神”,不被人骂才是怪事。
据说《新版水浒》中,招安后的篇幅只有3集。只有“该出手时就出手”,没了“几番起落,风雨振作”。主创说,这样的改编为的是照顾观众的情绪。的确,没有人愿意花钱买不痛快,看名著电视剧图个乐,也是观众的正常心态。不过,与单纯追求娱乐、图个痛快的其他电视剧不同,名著重拍无法无视名著中对人生对时代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这样的感悟往往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宝黛的爱情悲剧”、“梁山英雄被招安”的种种“不痛快”。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痛快,名著精神才直指社会人生,拷问一代代读者的灵魂。让名著不至于在时间中成为“浮云”。
名著可以“读轻”,看到其中痛快的部分,却不能“轻读”只看到其中痛快的部分。名著重拍电视剧,如果拍成了动作戏和感情戏,缺少对其中“不痛快”部分的解读,显然是对文化和思想缺乏尊重。“时代精神”不是把名著修改成“浮云”的借口。作者:王磊


关键字: 内容标签:重拍,浮云,名著,娱乐重拍 浮云 名著 娱乐
下一篇:他们的精神在城乡间徘徊 如何给农民工一个文化家园(2)||上一篇:他们的精神在城乡间徘徊 如何给农民工一个文化家园(1)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