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欠历史的账还上
世界上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而只有中国戏曲是唯一依然活在舞台上的。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其理论的发展却是在明清以后,远远滞后于戏曲实践的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研究员认为:“我们的戏曲表演理论及体系研究过去是不够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欠账还上。通过对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构建,使传统戏曲在新世纪焕发新的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戏曲理论工作者就致力于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建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了许多老艺人回忆录、整理了大量历史上的戏曲表演文献;1963年,昆曲大师俞振飞提出了重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呼吁;1980年,戏剧理论家张庚在他的《漫谈戏曲的表演体系问题》中,从更加宏观和全面的角度,对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009年,在全国政协对戏曲理论研究现状两年考察和倡议的基础上,文化部制定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建设(2009-2016)规划要点》,提出力争在6到8年内基本完成体系核心构建,撰写出版《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通论》及丛书,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概念系统,揭示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规律,并建立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资料库,完成戏曲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中国戏曲不是仅活在博物馆中的艺术,而是活在舞台上的艺术。刘祯认为,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繁多的剧种和丰富多样多元的表演、表现,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活在舞台上的戏曲表演不能落实到文字文献上来,这使得中国戏曲表演理论总结面临很多困难;而将舞台上的表演总结抽绎成理论,加以系统归纳,这也正是建设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的目的所在。
人走艺亡,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对中国戏曲发展中感到遗憾的一点。他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讲,中国戏曲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现在建立这个理论体系,与戏曲表演实践紧跟,对于年轻一代学习中国戏曲表演大有好处。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戏曲,历史,帐还上中国戏曲 历史 帐还上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