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关注西藏当代的艺术生态和文化背景

编辑:Jina 来源:艺术导报
 
        文/张海涛
 
  带着神秘的向往初次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四处环视净土与受到的热情接待,给我的印象是这个烈日下的地方走过的历程既美丽又艰辛,这里的藏人性格既真实又具有烈日一样韧性。一路的交流,知道西藏是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拉萨市固定人口只有4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才150万左右;大学只有两所,艺术院校一所,因此艺术家留在这里的很少,做当代的艺术家大约60人左右。圈内很少有人对西藏艺术家关注,他们对外交流也相对少,为此由栗老师带领的考察队来到了西藏,九月份邀请他们到宋庄美术馆做个展览。
进入拉萨城区我们开始有了高原反应,头昏脚沉是常见的症状。另外西藏阳光紫外线特别强,几小时直射使我们身上的皮肤有了变化,这也是一两岁小孩脸上就有高原红的原因。给我吃惊的是拉萨除了宗教氛围之外,居住的宾馆网络、电视和电话都是通的。突然感到拉萨已经是一个现代化进程很快的地方,这里的城市化新区与内地一样这是我们没想到的,这也是全球化浪潮中,任何地方都逃离不了的。西藏人在艰苦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经历了几个世纪体制的变革,烈日下保持着烈日一样坚毅的性格。
                                                     
重要的是生态
             
栗老师近几年的工作方向大量在为建立一个良性的艺术生态努力,更多的是建立当代艺术生态的服务机制。这个良性的当代艺术服务机制和模式刚刚起步,现在依然在试验中。多年来中国的自由艺术家就像一盘散沙,一直为生存问题困扰,缺乏集体意识的关心。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家更多关心的是艺术本身;经济人、画廊、拍卖行、收藏家更多关注商业的运作。整个艺术圈的生态缺少理性的组织与外界公共交流和融合。艺术固然重要但介入现实还是反应很慢甚至无人问津,有时不如参与社会和具体介入现实直接。而且生活困扰必然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卖画好的成功艺术家必定是少数,每年大量的艺术类学生又进入社会成为自由状态,没有稳定的经济保障。多数艺术家靠打短工、代课、积蓄甚至还靠父母和家人支持活着,因而不能很好的组建家庭,也很难为家庭负责:两地分居现象、小孩教育都成为问题,离婚率、单身率比其他职业高出很多。另外当代艺术中很多作品概念、跟风、远离现实体验、缺少良知和情感的现象很多,策略、推理的作品很难改变现实,使艺术本身失去了真诚的意义。
社会学意义上的艺术群落生态考察,大致和这些内容有关:
(一)艺术群体形成的时间、地点、缘由。
(二)艺术家生存状况和方式。
(三)形成艺术群落社会背景。
(四)艺术群落的近些年艺术家人数变化及当下生存状况。
(五)艺术群落硬件配套设施,如美术馆、画廊、图书馆等。
(六)艺术群落艺术家艺术类型和样式及全国的影响力。
(七)艺术群落的未来建构,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以上可以看出西藏群落展也符合栗老师强调地域艺术生态的想法,这几年的群落展试图让大家去关注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当代艺术生态,这里面西藏艺术作品整体面貌成为这个生态建设的桥梁和材料;更关注的是这一区域里不同于其它区域,也不同于外界人过去眼中的风情西藏描写,更强调西藏本土或长住的外族人对西藏真实的情感表达和态度——即不同于任何其他群落的艺术特征。在当代的语境中,当然重要的不是艺术本身——西藏人作品反映的历史、宗教背景后独自体验与困惑是更重要的,因此西藏群落整体艺术面貌大于某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质量,作品选择既严格又宽松这也是这次栗老师选择作品一个标准,这次严格筛掉了短暂采风或带有个人臆想感受的西藏作品,而不同于美术史上艾轩和陈丹青等人描画的西藏。栗老师在尝试另外一种展览模式,不是以个人作品质量为展览主要价值判断,展览以整体的人类学、社会学角度介入现实的意义作为价值支点。西藏群落不同于其他艺术群落的地方有两点:一、西藏艺术家在多元媒介基础上所有的作品感受都来源于西藏的现实和文化背景;二、不同于宋庄、成都蓝顶、南京幕府山等艺术区的工作室集中于一个艺术区和行政区域,西藏的艺术家是以松散的方式居住与工作,更像两个艺术群体组成,主要靠两个艺术空间更堆群培艺术空间和美隆艺术库做为聚点,做呈列和研讨交流。空间费用以AA制或个体投资为主,没有赞助的自发形成。西藏人口稀少、自然环境及固有的思想观念使西藏受美术专业教育的学生很少,占国土1/8面积的西藏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只有几十人。这里的艺术家生存方式不同:95%靠固定单位工资生活,如在学校、电台和剧团工作,对当代艺术未来公共化发展有很大作用,其他艺术家以自由方式生存。艺术家由两种身份组成:外族长住的艺术家占1/8,本土藏族艺术家占7/8。西藏批评家、策展人几乎没有,活动交流主要靠艺术家自己组织,很多艺术家都有过在内地进修学习的经历,由于生活条件限制或情感回到西藏。西藏群落希望外界来西藏交流,也希望能到北京做展览。
 
西藏艺术家与内地信息交流中自发建立空间,自由组合的艺术群体和官方美协没有什么关系,这和各地的当代艺术群体发展很相似。2003年成立的更堆群培艺术空间和2007年成立的美隆艺术库是西藏最有活力的两个当代艺术聚点。艺术空间除了接待往来西藏的游客参观、收藏,也有的艺术家与北京和国外画廊有所合作。有几位艺术家行走于北京、西藏、国外已在国际上比较活跃。这次宋庄美术馆主办的西藏当代艺术展览的目的就是达成内地和藏区艺术家的交流,为他们做出一点服务。
西藏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西藏特殊的地理封闭性(不同的生态自然)、宗教文化(藏传佛教的文化根基)和传统习俗(如每年一度的雪顿节、保留的天葬仪式等),使这里保持着相对内地自然、朴素和原生的神秘色彩,这样的感受即是一种差异的力量;然而这次去考察后我们觉得现代文明冲击之下的西藏民族的文化在快速的发生变化。全球化现代文明对人类学意义上的传统族群文化的冲击问题,急需我们平衡现代开发与朴素文明传承的关系。
同化的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环境问题、情感的异化、信仰缺失,使我们也在怀疑我们的“文明”。在西藏现代化的小区更多了、野生动物(藏獒、藏羚羊、野牦牛)更少了,寺院的僧人也不愿住寺院了,本地的手工艺品很多成了机器生产线下的义乌批发产品,更多的清净之地成了商业旅游观光区。现代文明用科技打开朴素文明之门时,更多的改变了当地自然的生态,这是人类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在非洲、美洲的原始部落也在消失,大量的开发使各国疯狂的发展着自己的经济,“不发展和晚发展”就意味着成为掠夺的对象,很多支撑人类精神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此消失。也许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英国工业革命都是一个误区,历史从这里开始了经济竞赛式的相悖发展,哥本哈根环境大会成了吵架的大会,互相推卸责任最终不了了之。这不只是西藏的问题,也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最大危机。
我们生活在现代科技空前发展的时期,人们知道的越多对生活的物质需求越来越高。回首西方大国崛起的几个因素中,除了经济市场化、体制制度、素质教育之外与殖民侵略、科技人工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关系,这样的革命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文化,然而也带来了利润垄断、利益民主、伦理关系、世界格局的不平衡,生态环境、传染疾病的危机也越来越严重。但是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也不可能刹车,那样就意味着挨打、动荡和受到种族歧视,同时失去便捷生活所带来的欲望。如石油做为燃料的机动车辆使环境越来越污染,但人们不愿回到没车的年代,这就是现代文明相悖的证据,更换环保能源成为迫切的需要。另外自动化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模式化、辐射的负面,人类也不愿回到没有电脑、手机的年代,这也是人类的悖论,这样潜意识的心理病症自然积累,最终可能爆发大的危机。
人的思想也是一个复杂的载体,人都有相悖的心理诉求。即对现代科技的人工化、技术化不自然心理的反弹,则向往对于自然原动力、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憧憬,也是对当下经济消费时代所引发人的异化的一种精神补济。西藏的佛教宗旨、生态(环境)、习俗(如天葬)里都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观,这也是人类生存的世界观。与在人类思想史上,总是有一种把“不发达”的过去视为未来理想时代的倾向,并作为人们精神回归的参照:孔子对周朝的推崇,老子对小国寡民的向往,马克思对原始共产主义的想象,都表明思想家把自然原生态视为黄金时代的事实。在这个欲望与压力并存的年代,历史深度越来越平面化,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并存,信仰、信誉的缺失与不确定,都滋生了浮躁与精神的茫然:心慌、紧张、恐惧、抑郁、易烦易躁、工作效率下降。军备竞赛与经济竞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而都不愿放弃,导致自然生态恶性循环。近期热播的美国大片《阿凡达》也正是预示了未来自然与不自然的抗争,与自然和谐成为人类迫切的需求。同时美国电影《后天》《2012》也预示了未来环境遭受现代文明不断破坏人类最终毁灭的悲剧。人类改造自然越快我们的物质欲望就越大,心理疾病普遍,减少欲念、自然静心亦成为未来教育的心灵需求,犹如我们城市人们对田园的“慢城”渴求,休闲、旅游、瑜珈、心理医疗必会成为精神需求,快乐才是根本。科技“不自然的人定胜天”更要依托“自然”这个裁体,这样才能使西藏及整个人类未来长久的良性的发展。西藏的特殊艰苦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制度变革给西藏人带来过巨大的创伤,意识形态的转变我们无能直接介入,然而对于西藏人的稳定和环境问题我们都有一定的责任,目前我们也希望那里依然保持一片净土,少受到种族矛盾、过度现代商业、环境的污染和冲击,保存烈日下本来就缺少的新鲜氧气。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藏,文化背景,当代,生态,关注,艺术西藏 文化背景 当代 生态 关注 艺术
下一篇:中国木偶剧"伪创新"自废武功 放弃木偶何谈成功(1)||上一篇:偌大古都,容不下几座会馆?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