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影视翻拍何以成为创作潮流(1)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当下的电视荧屏热闹非常,各种翻拍剧可谓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从中央台到各省卫视台,再到各地方频道,翻拍剧应接不暇。从经典剧到老剧,被翻拍的范围越来越大,名著、偶像剧、金庸剧、电影翻拍电视剧、电视剧翻拍电影,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2010年3月至今,在全国各大影视基地拍摄的翻拍剧已经超过100部,这意味着未来两年的电视荧屏和电影银幕上将被数千集(部)的翻拍剧“霸占”。翻拍之风已经成了一股潮流。那么,翻拍为何成了当今影视屏幕的“香饽饽”?
现象:影视剧翻拍成潮流
金庸古龙武侠剧、海岩剧、琼瑶剧等历来都是影视剧翻拍的首选,这些剧中的青春情感、完美偶像、行侠仗义被“拍了又拍”重复演绎成了“家常菜”。
另一股“翻拍热”则是:同题材同名字的电影和电视剧互相翻拍,电影火了,就拉长故事拍成电视剧;电视剧受欢迎,就趁热打铁拍成电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冯小刚2003年贺岁档电影《手机》的电视剧版今年5月播出后名利双收。眼下这类翻拍,有意向的或者已经拍摄完成的也有十几部,让投资方着实“钱景”无限美好。
还有一股“翻拍热”是:打造境外经典影视剧作品的国内版。比如,湖南卫视宣称打造中国版的《蓝色生死恋》为“国际时尚励志剧”等,“拿来主义”一路高歌猛进。
市场:翻拍成为收视的可靠保证
有电视剧播出方人士分析,“翻拍剧本身就会有一定观众基础,翻拍后融入新元素后又能吸引新观众,较容易承受高风险,电视台也愿意买翻拍剧”。
有业内人士指出,像眼下《杜拉拉升职记》、《手机》等影视剧互相翻拍之所以这么流行,完全是市场的一种调动,是一种经济现象:对制作方而言,不仅在作品未出炉之时就借助原创的影响力先行“造势”,节约了大量营销、宣传成本,还在商业上为资金回笼增加了保险系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制片人和导演认识到,光靠电影票房利润太少,加上国内的电视剧市场有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制片方和导演手中却缺少优秀的原创剧本,在这种情况下将两个市场“优势互补”不失为“两全之举”。
对此,国内知名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就认为,今年电影和电视剧的互动会非常大,因为这样一来营销就完全不存在问题。比如《唐山大地震》,趁电影余热未过,电视剧版正好借着电影的势头再热一把,不仅卖剧不成问题,收视率也能保证,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借东风”。
媒介营销人员李先生表示,翻拍热门电影对电视剧拍摄而言,简直可谓“一本万利”,“节约了成本,光道具就能省不少钱,再加上营销上几乎零成本投入,便能坐收渔翁之利。
此外,重拍经典原作,对于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来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包装新人。十多年前的《还珠格格》让“小燕子”赵薇一飞冲天,家喻户晓。这一次,湖南卫视再拍新《还珠》演员自然是超女快男,新版“小燕子”最终会成为新一代偶像吗?实在是“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关键字: 内容标签:翻拍,创作,潮流,影视翻拍 创作 潮流 影视
下一篇:中国杂技下一个“时空”在哪里?||上一篇:鲁迅文学奖:争议多,亮点也多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