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对“大众文化”的“双刃剑”的用语,其发明的专利不是我。这里只想谈谈 “大众文化”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从这一角度出发说其是一把 “双刃剑”。
那么什么是“大众文化”呢?此前《辽宁日报》的几篇文章多有备述,不愿再赘言。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大众文化”一词经常容易与“文艺的大众化”、“把文化回归大众”等命题混为一谈,这实在是一种令人瞠目的误读。 “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由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引出的话题,这一点中西方的情形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我国进入新世纪之后,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大众文化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且越演越烈,因此笔者认为此时进行一次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正逢其时。
大众文化是后工业历史时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尤其是电子科学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得以把科学技术提供的声、光、色、电利用到文艺文化创作和制作领域,如电影、电视、电脑、流行歌曲 、卡拉OK、MTV、摇滚音乐 、网络传播和写作等领域,而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学创作不再是创作,而是“码字”,网络语言正向汉语进军;艺术创作构思,变成了策划;创作成了机械化、程式化的行为。电视的出现使家庭的概念发生了偏移,家庭再也不是亲人团聚的地方,而是放置电视的场所。想尽办法出名,成了涉世不深的俊男靓女们的人生目标,快男超女们接踵而至,电脑网络里出了芙蓉姐姐之后,又出了个凤姐,最近又出个“小月月”。在金钱和享乐等话语构成的电视节目里,有人竟“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浅薄、浮躁、无聊正浸润着一代人的灵魂。文化经纪人、专写绯闻的小报记者、书商、专栏写手、嘉宾节目主持人、小品演员、流行歌曲明星、电视节目制作者成了“大众文化”弄潮儿。人们关心的不再是更深刻、更为遥远的东西,而是出现在他们眼前的轻松的、转瞬即逝的快乐,感官上的愉悦,在观看肥皂剧中获得的解脱,在白日梦中获得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慰”。
这时人文意识的守望者们不约而同地发现,这个时代变了,变成了平面化、无深度的 “读图时代”,变成了在“流行趣味”中获得快感的时代,变成了“感官总动员”的时代,即“大众文化”时代。由此,不难看出“大众文化”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带有与生俱来的负面效应。在中国,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表现的还不十分明显的话,到了90年代以后,尤其是当下在市场经济和电子科学技术走在交叉点的时候,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得越加明显和突出了。这里只想从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到来,文化产品借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这一简单的事实出发,来说明所出现的这一文化现象,也可以借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话说,是一种“文化工业”现象。失去个性、模式化、批量生产,是这一时期“文化工业”产品的主要特征。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为此人们惊呼,我们当下的大众文化到底要到哪里去,“浅薄搞笑到几时”? “缺少内涵的东西还能走多远? ”对当下“大众文化”的忧虑已经成为了有识者的共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大众,双刃剑,文化大众 双刃剑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