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纸塑狮子头的传承人石荣圣现在都是接到定单才做,大部分时间在干农活。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浦峰
保护难点 要承认非遗保护是公益事业很难
旅游与非遗之间出现的这些矛盾,根源在于开发者过分注重旅游经济,而忽视旅游文化造成的。——祈庆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跟物质文化遗产是等同的,现在博物馆都不收门票了,因为这是公益的。但是现在想让每个人都承认它是公益,这个非常难。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现在已经到了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提意见的时候我说希望把非遗是公益事业这点写进去。如果说非遗保护不是公益事业,那就是商业事业。对我们做非遗保护的人来说,这点必须得认识到。
非遗游纠偏 和特定地理结合才有魅力
非遗的项目大多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最好能将特定的地理环境与非遗项目结合起来展现其魅力。——王健民(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本身名词新潮,但其中的多数内容,都已经与今天的时代有了历史距离,与当今人们的审美取向产生不小的隔阂。如果对其不加细致阐述、仅是用做招徕游客的标签,那功效自然不会太强。很可能会让游客在新鲜感过后,重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非遗”含义的解读与旅行社原有的普通导游讲解侧重不同。举例来说,我们以往的景德镇旅游,可能更多偏重于向游客介绍瓷器成品、向游客直接进行瓷器产品的推销,而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则应该主要侧重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展示。
也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比如“廿四节气”、“泰山石敢当习俗”、“楹联习俗”等就难以作为旅游的吸引物来运作。而且,非遗的项目大多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文化的综合体,最好能将特定的地理环境与非遗项目结合起来展现其魅力,则会让游客有更切身的感受。
非遗游不等于原生态体验
——刘魁立,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在涉及非遗保护、非遗旅游的时候,现在有种趋向是喜欢使用“原生态”这个词,我认为是不合适的。什么是“原生态”?其实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往往是臆想当中把它的生命力限制在了某个时间节点上,但事实上并不存在某种一成不变的文化活动。
以端午节为例,从最早的预防疾病侵入,到后来加入纪念屈原的内涵,文化内涵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只要它的真髓和灵魂依存,它的文化属性就没有改变。我把这叫作“基质本真性”,指的是非常稳定的因素,比如说是基本性质、基本结构,最活跃的则是它的形态。
在利用非遗做旅游的时候也是一样,有的地方虽然可能在用“原生态”进行炒作,说它们的什么表演是原生态的,但真正看了就会发现,所谓的原生态往往也是靠不住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物质,遗产物质 遗产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