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东北文化为啥火遍全国(三)

编辑:Jina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何庆魁——东北文化的坚强后盾

  “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别以为穿上马甲我就认不出你了”、“谢谢啊,缘分啊”……这些在大街小巷广为流传的口头禅,竟然出自一个打过鱼、卖过菜的农民之手,他就是剧作家何庆魁。由何庆魁编写、赵本山主演的小品多次在“春晚”小品评选中拔得头筹。人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惊讶地发现,这位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农民”不仅仅是一位拨动中国笑神经的高手,在制造笑声的同时,他还不声不响地把东北文化传递给了全国观众。

  纵观何庆魁的《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心病》、《卖拐》、《卖车》等喜剧小品,以及《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等影视作品,都会发现何庆魁是一位关注黑土地文化发展的东北人,他关注东北人的人生欲望、人生境遇、人生苦乐以及种种人生问题,并把东北人的故事提升到用喜剧的心态笑对坎坷人生的美学高度,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在本土文化挖掘上,何庆魁是超前的,他采用特征鲜明的乡村生活场景、憨厚朴实的农民语言,并与时代紧密结合,艺术地表现了东北人和东北文化,让农民了解科学,让观众了解农民。何庆魁说:“农村是我的根,我不能从黑土地上把自己拔出来。拔出来,我的艺术之根就枯竭了。我这一辈子,感情的根和老百姓这种血缘的根都不能拔出来,只能越扎越深。”

  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兆一这样评价何庆魁:从二人转到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是何庆魁的一个里程碑;从小品到电视剧,《圣水湖畔》是他的一个飞跃。

  吉林省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郝国忱认为,何庆魁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他生活底子特别厚、基础扎实,26年的农民生活为何庆魁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且,何庆魁非常善于观察生活,所以他的作品总是那么贴近生活。

  高秀敏——黑土地上永远盛开的丁香花

  高秀敏生前与赵本山、范伟搭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结构平台,她不但在舞台上留下了《将心比心》、《拜年》、《卖车》、《卖拐》、《心病》、《送水工》等一系列经典小品,而且还延伸到如《圣水湖畔》等电视剧领域,逐步建构出以往少有的东北乡土文化传播模式。

  作为公认的“小品铁三角”中唯一的女性,高秀敏塑造的角色,大都是来自吉林黑土地农村的大姐、大妈、大婶。因为她是在这个人群中长大的,了解这些人的开心与烦恼,能深入挖掘和深刻理解着这些人的心理状态。往往在上台一分钟之内,高秀敏就能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把观众带进人物,导入剧情,其艺术形象有着明显的吉林黑土地标签。她通过自身的艺术表现向越来越多的观众传递着吉林妇女的风貌。

  成熟的创作队伍推动东北文化升级

  东北小品、电视剧为啥这么火?不仅仅是因为有赵本山等人的名人效应,还因为在这些明星的背后有一支成熟的创作队伍,他们是推动东北文化升级的坚强后盾。

  据了解,吉林省有个省市县三级创作网,这个创作网培养出许多基层剧作家,比如创作了《刘老根》和《圣水湖畔》的何庆魁、《希望的田野》与《美丽的田野》的编剧冯延飞。这些人多数都是农民出身,有着丰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写起农村戏来得心应手。后来他们中一些人出了名,但这些人一直也没有离开农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汲取创作的养分。《美丽的田野》的编剧冯延飞,虽然现在不是农民了,但是他的朋友全是农民,他说自己还是个农村人。

  被称为“东北文化的活化石”的崔凯,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代言人。他创作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送水工》等作品均获得央视“春晚”小品类金奖。崔凯说:“小品的创作首先应该具有地域特色,然后才能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突出民间艺术、发扬本土文化是小品必备条件。”除了崔凯外,辽宁还有张超、张惠中、李春明、乔杰这些作家、编导。

  这一大批生长于黑土地上的作者应该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老百姓生活,先天的亲和力加上地域色彩,使他们的作品成功了一半,再加上时尚审美元素,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一定会“火”起来。

  老百姓爱啥演啥,老百姓爱啥写啥,这是东北军团的统一思路。

  市场运作为东北文化打开通路

  成功的市场运作是东北影视作品火爆全国的原因。从《希望的田野》到《美丽的田野》,离不开以丛丽、阚小龙为首的吉林大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的成功运作。何庆魁和高秀敏于2004年9月一起在辽宁省葫芦岛市成立了中国东部影视城庆魁影视公司。何庆魁说,中国现在缺乏农村题材的影视拍摄基地,所以他要把葫芦岛市的东部影视城变成全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专用基地,向全国推广东北文化。

  另外,还有成功运作《军歌嘹亮》、《欢乐农家》、《青衣》、《国家命脉》等影视作品的大连天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他们为大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的家在东北

  在《纪委书记》、《省委书记》、《突出重围》等作品中担任主角的杜雨露认为,一部好剧的出炉,不是生搬硬套出来的,而是顺应市场规律拍出来的,老百姓不会买“脱离生活”的账,“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贴近老百姓生活,认认真真去创作一个有生活、有故事、有人物、有思想的好本子,这样的好本子自然有人投资,也不愁没有好演员去演。”

  因执导《大雪无痕》、《绝不放过你》而闻名遐迩的导演雷献禾说,他曾在东北农村生活了6年,黑土地上生长的高粱、大豆,黑土地上生活着的质朴、善良的农民,使他感受到真实、富饶的东北,感受到了厚重的东北文化。东北人的幽默、粗犷、豪爽、正直等性格深深地感染着他,这也造就了他今天的艺术风格,东北文化的积淀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身为东北人,创作出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的英宁在谈及东北文化时说,东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非常直接,“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拉倒,这样直来直去的性格非常痛快。东北人的性格很鲜明,这是东北剧中人物吸引人的一大优势”。

  电视剧《美丽的田野》的导演兼制片人阚小龙认为,黑土地就该打农村戏这张牌。他说,“每个制作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我就是对农村戏情有独钟。有人曾问我农村戏现在都泛滥了,为啥还拍?我说中国有那么多农民,是一个相当大的收视群体,而且对于农民来说,看电视也是最主要的娱乐方式。所以从人口的角度看,农村题材戏还是少。”

  在《希望的田野》剧中主演乡党委书记徐大地的演员程煜对东北地域文化有着他独到的看法。程煜告诉记者:“东北文化的内涵太丰富了,诸如二人转、东北小品,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等歌曲也只是展现了东北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东北文化还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在“东北风”劲刮之时,记者也有一种担心,这便是“东北风”能刮多久?

  “东北风”能刮多久?

  当年的“西北风”的风力要比今天的“东北风”猛,然而持续不到两年时间,就销声匿迹了。这固然有文化自己发展无法逾越的障碍,但缺乏学习研究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在今天全国劲吹“东北风”时,我们却没有看到有分量的研究“东北风”现象的学术文章。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很多东西,它在迎合主流观众的主流审美趣味的同时,它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局限性。克服局限,改造弱点,就可能持续辉煌。比如我们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辉煌的背后,那种自我审美、自我陶醉、自我玩味的作家情结,是不是一种局限呢?走出黑土地外面是更大的一片天,放在大背景下展示黑土地的魅力,这种胸怀在有些作品中能读出来吗?

  我们的二人转就真的那么好,一点毛病都没有了吗?脏口如何解决,“粉词”何时消灭?在辉煌的映衬下,二人转的弱点就更清晰了。迎合观众,这是商业法则,但丢弃剧种自身的特点,变成杂糅各种艺术品种的混合体,二人转的根本在哪里?

  清醒,是一种胸怀。理论家、有关部门坐下来,就某一课题进行专门的研讨,已显得十分必要了。

  另外,东北文化是东北三省共同的文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者应该是一盘棋。然而,各自为政、缺乏整合,这也是事实。怎么样整合三省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盘棋作战的局面,这恐怕是文化精英的责任了。

  我们期望“东北风”能长久地刮下去,但愿这不仅仅是一种期望。(陶玲 宋莉)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为啥,文化,全国为啥 文化 全国
下一篇:夫子庙前缘何车马稀||上一篇:新版《红楼梦》落下帷幕 名著翻拍到底为了谁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