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80后”的文学表现内容中,在他们对文学审美倾向的追求中,物质主义,一直是一个鲜明的特征和标志。对“80后”们,有的说是“垮掉的一代”,有的说是“物质的一代”,还有的说他们是“消费时代的宠儿”。在这些判断中,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在“80后”一些作家的行为人格、文学实践中,所具有的市场化、商业化、消费化的这些物质主义的色彩和倾向,在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上,这些作家更喜欢从物质的角度切入,物质的价值是第一位的,它也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标准。而且,他们的文学观,也让他们相信,商业与文学没有界限,娱乐与写作没有区别,这表现在一些人的作品中,就是对物质趣味充满了兴趣,热衷炫耀财富,津津乐道自己的奢华生活,高调宣扬自己的品牌消费,和优渥的生活条件,乃至充溢着对物质的迷恋、崇拜与幻想……骨子里透露出浓浓的物质味道。
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产物。物质主义潮流强烈地冲决了社会共同价值和心灵教育的堤防,时代的物质性,社会的欲望化,物质崇拜、物欲成了人们追逐的唯一目标和对象,物质价值似乎成了衡量一切事物的核心标准……所以,一些“80后”作家的文学中的物质化倾向,与他们的个人生活态度,生活环境的影响,物质消费社会的塑造,有着很大关系。
文学不是不能反映物质,但如果以一种对财富的炫耀、富裕社会的奢华、物质自我的推崇的文学心态来表现,并认为这是文学的全部,代表生活的主流,那么,这就让文学彻底变成了低层次、沦于物质的、功利的东西。它会背弃文学的本质属性。也有“80后”作家看到这些情况,深有感触地说:一部作品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精神魅力,只有作品在读者的内心唤起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得到读者和市场的肯定。所以,文学的一切,必须筑居于精神之中,让精神充盈文学的整体,我们才会通过文学直抵精神的灿烂星空……由此,我想到了西方一位文学批评家对这种物质主义趣味的批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他认为,在以物质主义为主导倾向的文学中,时代的精神、社会的利益是不存在的,这类作家只知道离开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问题而独立的个人的物质享受,此外,他们再没有什么需求。他们希望文学的内容也只限于他们的生活所被局限的范围,并直白地把这种愿望表达出来,这种把文学局限在美感上的物质主义,是陷到了最狭窄的片面化和偏执里。在文学中,物质主义倾向也只适合少数幸福的无所事事者的口味,而对于极大多数人来说,则是乏味的。而且,这种文学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不可能在文学中创造什么杰出的东西。
“80后”能否撑起文坛的未来,进入主流文学?这是文学界的期望。不过,“80后”作家要具备这个历史和时代的担当,还有许多艰巨的道路要走,重要的是,在崭新的时代语境下,他们需要找到合适的“巨人的肩膀”,在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在自己的文学中凸显历史感和现实性,需要寻找一个自己的文学信仰,清楚应该继承什么、发扬什么和探索什么,在这样一个越来越商业化和媒体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让自己的文学理想在相对纯净的天地里徜徉。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主宰,物质,莫让,主义主宰 物质 莫让 主义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