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幼儿启蒙读物是《三字经》,或者准确地说是: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和《弟子规》,简称为“三百千千弟子规”—读起来很押韵,朗朗上口。而这也是这几本教材的特点。不过,一百零四年前,当科举制度被光绪皇帝废除时,这些书与“四书”、“五经”一样,都寿终正寝、退出历史舞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它们被归为腐朽、反动、没落,宣扬封建主义的行列,也未能得以启用。
这些日子,我翻了翻这几本书,想看看它们到底是如何腐朽、没落,有着怎样的流毒。读完却发现一个道理:经典就是经典,无论你对它是捧杀还是棒杀,都不能抹消它的光芒;只要人们不是处于失去理性的状态,都无法无视它的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看下面的摘抄。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话没错,是真理。
《三字经》又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话也没错,还是真理。
我们再来看看教导一个人如何行为规范的《弟子规》: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
看到这样的字句大家很耳熟吧?为人子者,你肯定听父母说过;为人父者,你肯定对你的孩子说过。而且这些祖训,不仅对于中国人是金科玉律,对外国人也该管用。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三字经》的作者,普遍认为是南宋的王应麟(民国前期又略有增补)。王应麟何许人也?进士出生,官至礼部尚书,曾奉诏主持过殿试,大家熟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就是经他推荐为进士第一即状元的。王应麟还有一个事迹值得介绍:屡屡与奸相贾似道过不去。有人劝他屈节顺从,他说:“迕相之患小,负君之罪大。”由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人编撰的幼儿启蒙教材,确实堪当“千古第一奇书”的称号。
对于一个需要开始习字、读书、为文然后走向社会的孩子来说,需要教他些什么呢?王应麟是这样设计内容的:介绍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的生活常识、名家经典著作、中国历史演变,还有好好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套用现代的话说,里面有“思想品德”、“自然”、“历史”、“语文”等等。可以说,一个人如果熟读并掌握了《三字经》,就具备了基本的历史人文知识和素养。我没有资格对《三字经》做评价,但是王应麟自己有个结论,在全文最后,他说:“人遗子(人家留给后代的),金满(是满竹箱的金子),我教子,惟一经(只有一本《三字经》)。”
不读《三字经》以及那些为科举服务的教材后,一百年来的中国发生了怎样的情况呢?在民国乃至1949年以前,中国的文盲多了。原因之一是,取代科举的洋学堂,不仅少,费用高,而且大多开在城里,农民读不起;之二是,大家认为新式学堂教的那些音乐、体育、绘画之类的,都没用,不念也罢。1949年以后呢,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除了专家和少数爱好者之外,其他人几乎没有国学的素养。
于是,在废科举还不到一百年的时候,中国人又开始觉得需要读“三百千千弟子规”了。(文/黄秀芳)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三字,不读三字 不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