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赞同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相信会有很多人举双手赞同,但是赞同并不等于就能践行:所以有的人只是读书,读破万卷之后,脑袋如同容器,里面全是乱麻,别人的口水,以至于腐臭,却自以为博学多识,全然不知自思与去伪,这是懒思的贻害;也有另外的一种人,善读勤思,明了字里行间浸透出来的真相,然而为了某种目的,却并不揭破,甚至于推波助澜,将谎言真实下去,这种人乃学人之奸贼史之恶佞。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被人为推波助澜抹黑的有曹操,一部《三国演义》、诸多戏剧,曲尽能事,浓彩重笔,由红描黑由黑抹白,使其诟千古骂名而不顾!而涂红的虞舜和伊尹,其待遇却大不相同,后世诸儒,论及贤君,必称三代,陶唐虞舜夏禹;谈起贤臣,定赞伊尹,流芳万世而不疑!所幸的是,总有客观冷静凭着良心著书之人,如《竹书纪年》的那位不知姓名的魏国史官,拨开历史重重伪幕的诸多学者,在良知的驱使之下,把朗朗乾坤还给后世读书人。
这是勤思善思,并进行求证,去伪存真,直面良心有勇气揭穿谎言的人。他们演绎着人性之美,诠释着人性之真,灿烂着良心之善,从不信奉所谓的伪善的权威。他们不仅让人看到了什么是真善,什么是丑陋,而且使人由衷崇敬。
近读《尚书》(《今文尚书》),兼及《史记》。看了《尚书》的《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四篇之后,又回过头来,粗读了一遍夏、殷、周本纪。遗憾的是手中没有《竹书纪年》的有关资料,所以只好不揣冒昧,将自己关于帝辛(商纣)的疑问写出来。
帝辛是帝乙的少子,前面还有一个同母所生的哥哥微子。帝乙崩后,围绕继承人的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那时兄死弟不及,已经形成了定制,所以对帝位的争夺,实际上只在两位兄弟之间,即微子与辛。按说帝乙死后,应由长子微子来继承帝位,轮不到弟弟辛。但是经过帝祖甲的制度改革,嫡、长继承帝位已成为模式,虽然兄弟两人同为一母所生,然而在生微子时,其母为妾,生辛时其母已为帝乙之后,所以存在着“妻之子与妾之子”的区别。因此辛得以顺理成章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
弟弟登上帝位对微子的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同母三兄弟之中的老大,既年长又有贤名,他能甘心吗?当然不能!何况他经营了那么多年,身边又有那么的跟随者。然而,微子也不得不配服,弟弟太有能力了。无怪乎母亲宠爱,父亲支持。继位以后,重视农桑,发展生产,善待奴隶,并给他们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社会充满了勃勃生机,使得国富民强。这就是为什么在帝辛亡国之后,箕子作《麦秀》之诗(此诗在我看来,并不是一首感伤亡国之诗,而是一首讽刺怨恨诗,请看这首诗: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僮,狡猾的年轻晚辈,箕子是其叔,所以这样说。潜台词是,谁让你不对我友好,所以亡国活该!),而“殷民闻之,皆为流涕。”帝辛不是残暴老百姓怨声载道吗!为什么闻诗而痛哭流涕?如果帝辛真的如此残暴不堪,老百姓闻诗应拍手称快才对,为何要流涕?显然不合人情!那么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殷商百姓十分怀念他们的君主!
对帝辛持批评态度的司马迁,在《史记》之中,不小心又泄露了一份历史真相!
而在《史记》之中,司马迁是这样连赞带贬地评价帝辛的:“帝纣(“帝纣”之称谓,不伦不类,帝是商君,纣则是周人蔑称。)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注意,此处是“辨”而不是“辩”,既然纣天资过人,反应敏捷善于区别判断,而又见多识广聪明。为何又要是非不分,善恶不别,偏偏要“拒谏”、“饰非”呢?而且比干又为何事去进谏呢,总得有具体的事情吧!可惜从《尚书》以及《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空洞无物的说教!如果说帝辛不容进谏,可是在《尚书·西伯戡黎》之中,祖伊对帝辛说:“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丧,……?”如果这段记载是真的话,那么帝辛可谓真的是从善如流了!哪里还有比“我们国家的老百姓都希望你灭亡”,隋炀帝都没有如大度,何况比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生性残暴视“谏”如仇杀兄弟囚叔父的商纣呢!他听了这话还能留下活口!显然不能,并且,这篇《西伯戡黎》,犯了一个逻辑上的天大的错误,明明是两人谈论关于西伯侵略打胜黎国的事,祖伊巴巴地急急忙忙地跑来,却连一个字没提“西伯戡黎”之事,只是不合时宜地如同比干们,空发了一场议论?不能不让人感到好笑!
正反两个方面都无法说通,那么能够说得通的,就是这商朝的史官的确记载了祖伊关于《西伯戡黎》这件事,只不过周人或后来的人人为地把内容给篡改了!
根据《史记》所言,显然帝辛要比他的哥哥要强的太多,而且更有骨气。牧野战后,商朝战败,帝辛独上鹿台义无反顾地赴火而死;而他的哥哥,后世褒奖有加的微子却是怎么做的呢?《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这就是微子与其弟帝辛本质的区别。
有人不竟要问,微子谏纣不听,不是离开了朝歌了吗?所以从《史记》前言不搭后语里,一会儿说他“遂亡”,一会儿却说出现在朝歌,如果不是出现在朝歌或别的地方,微子哪里来的祭器?羊、茅好找,毕竞祭器不能随身携带,何况祭器早已被太师少师拿了投奔西周了呢?(这又是《史记》前言不搭后语的矛盾,除非帝辛嗜好祭器,办有生产祭器的工厂!)所以说,微子并没有离开、父师少师也没有离开!
事情可能的真象是,微子早已与西周沆瀣一气,联合箕子,策反父师少师(可能没策反动,《尚书·微子》中,父师明确说过,自己不做他国的亡国之臣。),并暗中约定东夷大臣姜尚,准备在西周进攻时来一个里应外合,出其不意置帝辛于死地!当然,微子他们并不傻,与西周联合的条件就是,把帝辛赶下台后,自己要坐大商帝国的龙椅!可是,西周人在灭了商王朝后,并没有兑现诺言,而是只封了一个宋地给他(这地方可是帝辛打下来的)。微子引狼入室,自己没落下好果子,又有苦难言,周公在论功行赏之时,把他的封地从山东迁到河南,象征性地安慰安慰他。西周的另一个同盟者箕子(要知道他与西周关系很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好,他曾教过周武王“洪范九畴”,可以算是周武王的老师了。在这场帝位角逐之中,在联合西周这件事上,撮合微子与西周,同利相求,最有可能的是扮演了一个中间人的角色。),然而,他的这位老师结局却并不太好,事先讲好的条件学生没兑现,无脸再见列祖列宗,据说逃到朝鲜去了。
所以,帝辛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祸起萧墙。这就不难理解《尚书·牧誓》之中,周武王胸有成竹地对他的手下说:“弗迓克奔,以役西土”的原因了。(不要迎击前来投奔我们的西周军队,让他们为我们服务或打仗。)如果没有内应,周武王难道能掐会算未卜先知?而这内应就是梦想着做帝王梦的微子了,除了他,还会有谁?
再来说一说妲己,要说妲己荒淫误国,她的确可以算得上古今第一怨女了。这也是那些善于抹黑人的常用技俩,不然那些大儒又从哪里去找理由,来把一个不是正统的西鄙小国扶正为天下共主呢?试想,以帝辛之果决神武,岂能受一个女子的任意摆布?所以,这类谎言,不用说,一看就能戳破。
殷商灭亡的另外一个直接原因,则是东夷部族陈前反戈。商帝辛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为了杜绝东夷人的骚扰,也为了扩大疆域,他发动了对东夷的战争,并最后战败了东夷部族。他把这些俘虏过来的人,整编成帝国军队,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战利品,其结果,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了可趁之机,致使陈前倒戈,而自己也身死鹿台!
因此,在殷商亡后,有一些人肯定会忙的不亦乐乎,天下都太平了,还用得着去忙吗?不忙怎么能行,周王已下达了命令,不把所有的记录篡改过来,就不许休息!但是,悠悠天下之口,如何可杜?
于是,子贡说了:“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诗经·玄鸟》诵之说:“…,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毛泽东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
“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比干反对他。纣王去打东夷,把那个部族征服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
“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宁死不投降。”
所以,帝辛在殷商为“帝辛”,在周则谓之“商纣”。司马迁综合说他是“帝纣”,看来,抹黑还真的要本事,不然那能够做得到百无一失!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史记,抹黑,所想,历史史记 抹黑 所想 历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