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专家说过,今天的文化越来越不去崇拜美、真、深,文化的内涵与本质正在衰败……的确,在如今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文化似乎丧失了它原有的品格。眼下,人们遇到的是被乔装打扮的“消费品”——准确地说,它们只能算得上是传统文化的仿制品、复制品。暴利的存在,甚至让“制假者”无暇再去掩饰一下那堪称低劣的手段。在不断的误读与迷失中,传统正在逐渐模糊着它本来的样子。
“伪传统”乱象
——名人故里之争
名人故里之争似乎正在成为热闹的社会现象,在前浪后继的热潮中,李白、老子、赵云,甚至西门庆,都引起了各地争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边厢,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因新《三国》再起风云,诸葛亮在剧中被设定为躬耕于襄阳隆中,引来了南阳网友怒砸电视机;那边厢,宋代大儒朱熹的880周年诞辰纪念日即将到来,两省四地——福建省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省婺源市争夺为朱夫子做寿的资格。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明嘉靖年间,襄阳说和南阳说两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官司打到翰林院,甚至惊动了明世宗。清道光年间,籍属湖北宜昌的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其时,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顾知府情急之下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置于武侯祠,正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只古代如此,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三国演义》特种邮票第二组,其中一张 “三顾茅庐”就触动了襄樊和南阳两地的神经,国家邮票发行部门不得不让两地各自举办首发式。2008年6月8日,央视某栏目插播的一则湖北襄樊的城市广告 ——“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后来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常识”,所以,有文化要上,没有文化创造文化也要上,所以出现两省四地出资40亿元为朱夫子贺寿不稀奇,出现“西门庆和潘金莲偷情景点”的招牌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相似地,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多地引发了高昂的热情,名人墓的考古发掘吸引眼球。在6月12日世界遗产日这一天,河南安阳曹操高陵重新进行了现场挖掘,把文化遗产的开发阵势更推进了一步。历史名人的出生地、葬地、行游之地,都成为各地争夺的理由。而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当地知名度,并且通过对遗址和名人故里的修整,优化当地环境等“GDP”或者“绿色GDP”的诉求之下,恐怕也同时是对“政绩”的追求。
在争夺的背后,各地缺的却是对文化的深入挖掘。有关专家呼吁,各地对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多一些“去功利化”的思维,淡化一点经济发展的色彩,向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学习,“慎谈利用”,让文化回归传承之路。
——从传统走向商业的“印象”
在《印象·刘三姐》还没有诞生之前,内敛的阳朔只有一条街道,游客很少会选择留宿过夜,如今,三、四星级的宾馆随处可见,甚至连因其他景点分流而被严重影响的桂林市的GDP也被拉高了2个点。从2003年《印象·刘三姐》开创中国实景演出奇迹至今,这个系列演出项目在7年间已经演出了2000多场,仅去年就演出497场,观众高达130万人次,年演出收入更是超过了2.6亿元。这样的变化当然离不开“大师”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所带来的财富效应。
不过,就在“印象”系列呈如火如荼的蔓延之势时,很多批评声音也在民间出现。在诸多横飞的“板砖”中,一篇《张艺谋不是救世主,不要盲目造“印象”》的帖子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发帖人姜宗福在评述中犀利地指出:“张导的《印象》只有三招:第一招,超大规模的投资,超庞大的演出阵容,显摆不差钱的中国之人口众多;第二招,光与影的盛宴,强烈的视觉冲击,看过之后,宛若繁花落尽,什么都没留下;第三招,票价奇高,回扣亦高,导游司机,喜上眉梢。”
事实上,从早年的《印象·刘三姐》到如今的《印象·大红袍》,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作品已经像一张名片,不仅打上了深深的地方特色的烙印,也成就了不凡的商业业绩。据了解,早在2006年,风险投资巨头IDG已经悄然入股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其后,SIG也成为北京印象公司的股东。在确立了每个“印象”投资后,北京印象公司和几个合作方都还会再成立一个当地企业,比如《印象·海南岛》的出品公司就是“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而后者则专门负责该项目的运营。最初受邀为《印象》做策划、报酬只有导演费的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如今作为创始人,也成为了新公司的股东,持有相同的股份,而导演费则不再属于个人,成了公司收入的一部分。
如此分工有序的商业模式和规划使得褒贬不一的“印象”系列依然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毕竟,“当地特色”+“名导”的组合对于游客来说是具有“票房”效应和吸引力的,更何况,所有这一切时髦的元素还被罩上了感受传统文化这件华美的外衣。
于是,“印象”的效仿者开始蜂拥而上。从已上演的新疆《梦回楼兰》,到红色旅游实景演出《井冈山》;从5月1日开演的陕西实景歌舞剧《印象·华清池》,到随后的《印象·三峡》《印象·贵州平塘》,甚至连冯小刚、陈凯歌也按捺不住,纷纷加入到了“印象”的大军之中。陈凯歌的首部大型实景演出《希夷之大理》阵容近千;冯小刚也已开始考察场地制作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梦幻北部湾》,它将占地200亩,计划投资达到了1.5亿元。
在商业利益的怂恿下,诸如此类的演出在场面、灯光、喷雾、人海战术上可谓越发强劲,而传统内涵的“传承”“发扬”却成为空谈。有评论家表示,张艺谋所创作的印象系列中,如果说“刘三姐”还能够算是出自灵性和悟性,“丽江”就只能算是随性,到了“西湖”就不过是惯性罢了,而“海南岛”则只剩下了惰性。如果再打着“传统”和文化传承的牌子做下去,展示的恐怕就可能只有劣根性了。
——镶金的“茶文化”
茶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饮茶,可以说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作为一种日常饮品,茶叶近几年来却出现了令人难解的沸腾。
在倒春寒的影响下,今年的春茶价格普遍升高。在4月22日举行的第六届紫阳茶文化节西湖龙井茶竞卖活动中,紫阳一家西湖龙井茶公司生产的500克紫阳“金奖名茶”毛尖以6万元成交,创下了紫阳富硒茶新的竞卖纪录。普洱茶价格也随着云南干旱造成的减产再次攀高,在北京马连道茶叶城,3月下旬就开始涨价。在拍卖场上,普洱茶也表现出其收藏价值。北京荣宝2010春拍首次推出的普洱茶专场上,一盒清宫普洱茶膏以100.8万元的价格成交。
茶叶,无疑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名片。然而,天价茶叶频频出现,却很难归功于对传统的热情。只能说,有人品的是文化情怀,有人品的是经济利益。
传统的价值与伪传统的价格
为迎合人们开始尊崇传统文化的心态,影视、医药等各行各业以及有些地方政府都显现不少以传统之名行利益之实之现象,正是商机无限。
如新《三国》吸引投资1.5亿元,在话题的追捧之下,成为最受关注的荧屏节目之一。尝到甜头的制作方又开始筹备电影版,耗资达2.5亿元,票房目标超过6亿元。近段时间却是四大名著翻拍季到来,而且投资额部部过亿,令人咋舌。
再如历史名人资源之争。据悉,南阳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启动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而按照规划,预计2012年集聚区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 4.15亿元;2015年将达到14.35亿元。规划期末,集聚区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两万人,带动社会就业8万人。
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也并非没有风险。四川江油、湖北安陆在发展李白故里经济上都可谓大手笔投入。2003年,江油在国家工商总局将“李白故里”注册为商标,认定自己是全国唯一一个李白故里,还启动了涉及李白故里的八大项目建设,总投资在7亿元以上。而安陆在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安陆初步建设成李白文化展示传播基地”,且规划背后同样有着白兆山旅游风景区项目这样总投资8000万元的大项目。安陆还乘势上马了“李白纪念馆续建工程项目”,将李白纪念馆扩建成集游览、影视创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服务中心和研究李白的资料中心,总投资785万元。如此,一旦花落一家,另一家则只能付诸东流水,无怪乎竞争如此激烈。
(摘自《精品购物指南》2010年7月1日第50期)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误读,打倒,被盗,传统,文化误读 打倒 被盗 传统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