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名字虚拟,是中国传统文化雅趣

编辑:Jina 来源:新浪博客
 
我们应当知道:在自己真实名字之外,是不是可以有另外的一种名称呢,答案是肯定,依据是传统文明。


    中国历史上,举凡文人乃至政界要人,无不有自己真实名字之外的名称,这也就是别号,之中包括雅号,诨号,绰号;笔名,艺名,代号等。以下约举数位: 


    ———远古的,如:孔子(孔丘),孟子(孟轲),老子(李耳),屈原(号灵均),陶潜(号靖节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煜(号钟隐),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林逋(号梅妻鹤子),杨万里(号诚斋),陆游(号放翁),朱熹(号晦庵)…… 


    ———近代的,如:张岱(号陶庵),黄宗羲(号南雷),顾炎武(号亭林先生),曹雪芹(号雪芹),龚自珍(号定庵),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等),辜鸿铭(号东西南北老人等),戴望舒(戴朝宗),毛泽东(毛润之),孙中山(孙文,号日新、逸仙),鲁迅(周树人),郭沫若(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石沱等),邹韬奋(邹恩润),张恨水(张心远),茅盾(沈德鸿),老舍(舒庆春),巴金(李尧堂),夏衍(沈端先),柏杨(郭衣洞)…… 


    历代名人伟人,举不胜举;任何称谓,———雅号也罢、笔名也好,这里不必一一例尽。然而有一点得确定:不管是本人在世时的自称,还是后来人追封,总之属于别号范畴,而性质是假名。因为“真名字”由父母辈所拟定,再经户籍制度造册;“假名字”由自己署名、或是他人称谓,再久而久之被世俗认可。 


    在这里,我们不囿于真名与虚命之利弊,把思维逾越“别号”,闭上眼睛欣赏这些诗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这是陈子昂,后称陈拾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世称王右丞,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是贾岛,法号无本,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号东篱。 


    罢了!中国诗词散文,名篇名句,多得似如浩瀚星空,光烁宇际。在这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里,人的思维在不经意间扩散,心灵获得洗涤。 


    我倒认为:中国诗词散文(包括墨画),最是陶冶情操,传承下去,于人有利而无一害,这才真正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坐标;缺少(但凭)中国诗词散文墨画里的“意境”,世界文化历史将黯然失色。 


    透过中国传统诗词文化这一表象,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历代文人志士,乃至政界要人,在其人生的高峰与低谷之际,于花前月下的吟诗赋对,闺阁宴席的唱曲献舞,延续着中国文化的香火;正是这些扑朔迷离的一个个的称谓,展现了汉字的无尽风采;正正是这些有别于本名之外的虚名,拓展人们想象的空间以及创新思想。 


    话题回到政府意欲实施“网络实名制”的问题。我觉得,风传已久的网络实名制一旦执行,是不是令中国传统民俗——文人吟诗弹唱的“雅趣”经此即殇,笔者我之所以(举例)对中国历史文人或要人之“别号”下墨稍多,正是担心执政当局怀集权思维,为一己之座大,借监督之名而实文化之独断。 


    曾几何时,社会崇尚资本论。当拜金主义盛行,人们仿佛打慌的兔、奔窜在致富的无尽路途。当互联网兴起,诸多功能让人民大开眼界,更极大地丰富精神生活。不经意间,一个个唯美主义的“昵称”跳进你的眼帘——— 


    “扫雪蒸茶”、“浅唱低吟”、“夜色蔷薇”、撑伞望雨”、“海碧天清”、“一线天” 、“上官儿”、“亭中人”、“悟禅”、“听松”…… 


    够了,这里随便举出数个虚名,其中又有哪一个不会给你带来遐想呢。需要醒悟的是,恰恰是网络中这些无数个非实名字,繁荣着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政府在认定网络实名制与虚拟制的方向上,态度只能是提倡,不能用立法来强制推行。反之,我们的网络生活,势必缺少一些生气:风趣、雅趣,幽静、淡然。(雕龙)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雅趣,中国传统文化,名字,虚拟雅趣 中国传统文化 名字 虚拟
下一篇:如何看待李少红和新版《红楼梦》||上一篇:造型审丑化 台词网络化 "雷剧"越雷越红为哪般?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