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从“诸葛亮”看“还原历史”

编辑:Jina 来源:天涯社区
 

在今天的诸葛亮有双重含义,一是历史上真实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二是文学形象中的诸葛亮。前者是历史范畴,后者是文学及民俗学范畴。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所了解的是民俗学中的诸葛亮,这里的诸葛亮与封神中的姜子牙,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里无所谓真实,所谓还原是毫无意义的。而对于知识分子,他们从来也不会混淆这两种含义,更不可能把三国演义当成史书。他们非常清楚历史上的真实诸葛亮的情况。所谓的混淆只是某些自命不凡的人杞人忧天而已。

举个例子,以我们现行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进步,那么屈原的行为实际上就是阻碍统一。那我们是否要取消端午节,不吃粽子,不赛龙舟?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屈原已经划入民俗学的范畴,而不是历史范畴。无论历史上的屈原究竟是什么人已经不重要了。

再举个例子,稍微读过宋史的人都知道岳飞被秦桧所害的疑点很大。以秦桧的地位应该根本动不了岳飞。但是应不应该给他平反?要不要申请把西湖边岳王坟前的铁像撤掉呢?同样不现实。因为这些已经深入人心,他代表的是普通百姓的一种道德取向。一种约定俗成的惯性思维。

关于诸葛亮的例子,后世很多兵书都托名诸葛所作,就像九十年代很多人写武侠小说冒金,梁,古之名一样。既然古代军事家那么多,为什么要托这个所谓的败军之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本身确实具有非凡的才能。同样四川人裹白布是不是为了诸葛亮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已经说明老百姓对诸葛亮这个符号是认同的。

自古至今,历史学和文学以及民俗学通常互不干涉。而近年来却突然冒出一大批所谓“还原历史真相”的“有识之士”,上至专家学者,下至无知幼童,皆以颠覆历史为荣,继承传统为耻。而其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却是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去反驳文学形象,且主观臆测,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尽其所能来诋毁古人。在真正的知识分子看来,这一切幼稚而可笑。

那到底这股颠覆风是如何挂起的呢?一切都要归于两个字:名利。急功近利是当代中国的典型风气。一切为了出名,然而在十三亿人当中脱颖而出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只要能吸取目光,就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这目光中带着讽刺,带着揶揄。于是芙蓉姐姐,超女,超男……皆应运而生。以至于连一向以清高闻名的学术阵地也告失守。

研究学问是很清苦的事,“要耐得住寂寞”,而当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浮躁,盲从的浪潮中。某些教授终于也按捺不住。但是单凭实力很难出头,唯有另觅捷径。有句话说得好:“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既然不能以正合,不妨就来个以奇胜。于是与传统观点大相径庭的文章论文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反正言论自由,大不了不红,古人又不会从墓里爬起来告你诽谤。用句俗话说:“骂了你了,怎么着吧?”

我不是社会学家,所以不打算如何评价。更懒得用什么道德去约束,法律都无法约束,道德又算得了什么。我只是想说,抛开从中收获的名利不谈,这种还原是毫无意义的。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涵养,是很难分清民俗学,文学和历史的概念。再举个例子,你非要告诉一位老农:“你家门上贴得左右门神只是唐初的两员猛将,没有任何法术神力。”不妨猜猜看,结果如何?就像用分子物理或生物化学去反驳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能力一样,绝对是无稽和无聊的。

而对于知识分子尤其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人来说,他们是不可能被文学形象迷惑双眼的,这方面大家绝对可以放一百二十个心。三国演义的危害性远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巨大。毕竟他还是算在小说那一栏里,而不是史书。相对于说唐,说岳,杨家将等演义小说,三国的真实性首屈一指。如果某些人真的认为历史小说误导世人,何不上书全国人大,要求取缔一切历史演义小说,还社会一个干净的环境。救国救民。在下拭目以待。
  
提到姜子牙,我们想到的是一身八卦道袍,骑着四不像,怀抱杏黄旗,身背打神鞭的形象,但显然离真正的吕尚形象相去甚远。但我们无需纠正,因为没有任何价值。

同样,我们也无需死死抓住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将世界大战乃至全球温室效应一股脑的砸在他身上,原因仅仅是一个叫罗贯中的文人写了一部娱乐小说而已。



关键字: 内容标签:还原,历史,诸葛亮还原 历史 诸葛亮
下一篇:文明古国的不文明||上一篇:大陆的国学热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