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著成票房保证
当观众还在痛并欣赏着新版《三国》电视剧时,导演高希希已经高调宣布电影版《三国·荆州》即将启动。尽管完整剧本目前还并未出炉,但高达2.5亿元的投资费用却已经确定,并有望在内地市场卷走6亿的票房。高希希自己也坦言:“拍电影《三国·荆州》,主要惦记的就是票房。”无疑,美好的“钱景”正是高希希抱着《三国》这部传统古典书籍的原因所在。
名著翻拍是永恒的卖点,无论是将著名小说由文字转换成影视剧,还是把多年前的收视经典升级成最新版本,翻拍名著在影视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四大名著、金庸剧再到张爱玲影视系列等剧,投资方和导演们一直乐此不疲。而翻拍后围绕着忠于原著的话题又引发了多轮的口水战,传统的坚持与突破成为一道难过的坎。一方面,制作方迫切地想与老版本拉开距离,而另一方面,如何掌握分寸,加入创新元素,让更多的观众接受也着实让制作方伤透脑筋。尤其是正在热播的高希希版的《三国》,从立项、策划到选演员、拍摄,再到后期制作,一直处于焦点中。
新旧《三国》中,一个显而易见的改变,就是台词对白。老版采用的台词是半文半白,并在引用原著对白之处用字幕打出,以示严谨,而新版对白完全使用白话文。曹阿瞒变成了“曹将军”,“袁绍这个王八蛋”等雷人之语比比皆是。而这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样背负“雷人”之名的电影《赤壁》。在很多观众看来,《赤壁》更像是一部喜剧片:当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满口“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不冷静”时,想不笑都难;而孙尚香主动请缨参与赤壁大战,更是山寨了一把后人顾炎武的名句,变成“天下兴亡,匹女有责”。
那么,究竟历史上这一时期的人们如何说话呢?据相关专家介绍,历史学界的共识是,古人说话确实要比文字更白话一点。而士大夫们,也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了显示身份和等级,说话则偏文言。这也是明代的罗贯中在写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故事时,没有使用像《水浒传》那样当时十分流行的白话,而依然使用半文半白文字的原因。
除了语言外,新版《三国》剧情的变化也是备受质疑。尤其是新版中将著名的“桃园结义”故事只用10秒钟匆匆带过,而新臆造出来的曹操一边小解一边与陈宫对话的一出戏,则用了浓墨重彩。这就是网友所谓的“桃园结义太短,不及曹操撒尿”之说。惨遭编剧朱苏进“腰斩”的还有黄巾之乱、十常侍干政、何进引贼入室等罗贯中原著中的精彩内容。
或许在制作方眼中,不走先人路即是重释名著剧目的看点,殊不知,一味地求异却引来观众的反感。其实,很多人观看名著剧目更多地是“找同”而不是求异,一旦心理预期无法满足,自然引得一番口水之争。有影评人表示,拍摄名著剧目就必须接近原著,如果从一开始就不甘心,还不如另找剧本。
每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民族,都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抱着绝对尊重乃至敬畏的态度。俄国人不会以戏谑的态度翻拍托尔斯泰的作品,英国人也不会“戏说”莎士比亚名剧。当年王扶林先生拍《三国演义》时,为了尊重原著,特意邀请《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刘世德先生做顾问。一直以来,该电视剧不仅在国内经久不衰,就连在日本、泰国也受到肯定和欢迎。不难看出,一个艺术作品只有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才能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才能为其他民族真正尊重。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误读,打倒,被盗,忽悠,传统,文化误读 打倒 被盗 忽悠 传统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