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曾国藩的伪与诚——读《曾文正公家书》有感

编辑:Jina 来源:《人民网》
 

一个人活在世上确属不容易,平实普通是一生,坎坷跌宕也是一生;骄横跋扈是一生,诚慌诚恐也是一生。许邵相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那评价也实在不怎么样。读曾国藩所写的《曾文正公家书》(这本书也受到毛泽东、蒋介石等的好评!)真能感受到这一点,一个人有幸生活在太平环境里,踏踏实实过一生,虽然自不免平庸一世,但他实在可以说上是幸福的了。而一个人不幸生活在危世里,那他可就真的不那么一帆风顺,时刻充彻伪与诚的斗争,表里相煎熬,简直真可以说实在是太大不幸了。 

而曾国藩不幸就是这么一个人。从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读出这种不幸来。表面上有幸的是曾国藩一考中榜,走出家乡经世致用,报效国家,可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风光自应从此开始了吧。可是不然,我们从他这一时期开始写的家书自能见到一斑。一开始,曾国藩由孝而忠,由忠而感恩戴德,竭思报效。此时,他敬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劝弟妹们勤奋读书,借以将来知恩图报。后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却真是运来山也挡不住。曾国藩就由一介书生而领兵,由一个遭逢满汉阻隔,终生都可能没有一点升迁之望的时候,却终于能凭籍军功升上满清王朝汉臣中的最高职,起码表面上达到了当时做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荣宠。可谓位极人臣了。——然而不!曾国藩实在活得大受其苦,他在家书中把这种荣宠之时的忧虑充分表现了出来:先是告诫兄弟子侄们不能游手好闲,不能持宠而骄,不能傲视乡里,而且还要恤贫抚孤,以免引起人的妒忌。为此他专门寄钱回家,千叮万嘱把钱分发给邻里,一次次催促家里把分发结果详细回报。“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傲耳。”“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随着曾氏官职的不断升高,他在家书中更是告诫:万不可强出头,干预地方政事,以免遗人口实。到了一门兄弟都屡立战功,数人得裂土封疆成为大吏后,他更是忧中有喜,喜中掺忧,喜的是一门忠烈,忧的是“功高震主”——这一条在封建社会简直就是做臣子最大的忌讳。历史上没有几个人会得到好下场,多数都是遭忌得死,而且还是死不暝目。你想想曾国藩这么个聪明人能想不起来吗?“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于是他苦心孤诣,小心谨慎,虚与委蛇,于是他委屈求全,在表面的风光中苛责存身,甚至于不惜借以自污,积极谋求全身而退的办法。 

于是,在进退之间,在保誉作为和安逸恬淡之间,曾国藩无可如何。此时于他,声誉日隆,却频遭猜忌,手握重兵,却无能为力。没办法,只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不仅让官位,辞兼任,而且谢老病,散聚兵。甚至于要求从此息影林泉,终老此生。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一边积极谋求出仕作“致君尧舜上”之望,一边在消极遁世出世,时刻不忘“五湖弄扁舟”。这样的人生,哪里还会有乐趣可寻呢? 

而也就从这些私家书信里,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一个封建社会达官贵人是如何生存的,在这外谋生存,求仕达宦,立功封爵的显赫的背后,让我们透过家书这一内心世界最隐密的真实表露中,看到曾国藩饱受煎熬的痛苦一面,看到他人格分裂的真正根源。表面上的伪饰时刻与内心中的真诚相斗争!何其不幸,曾国藩生在那样的乱世,何其有幸,我们生长在今天的太平盛世。这是我们从看曾文正公家书中所悟出的一点儿体会啊。

人民网首届“党政领导干部书评大赛”56号参赛作品 
  作品名称:曾国藩的伪与诚——读《曾文正公家书》有感 
  作者:朱德满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发改委副主任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公家,有感,曾国藩,曾文公家 有感 曾国藩 曾文
下一篇:评:增加一个普通话节目何至于“粤语沦陷”?||上一篇:丑闻成卖点是一种病态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