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打倒忽悠人的“伪传统” 被误读被盗用的文化(6)

编辑:Jina 来源:中华网
 

MR FOCUS:如今,“伪传统”所波及到的范围越来越广,其究竟因何出现,又为什么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利用?对此,本报特别专访了评论人张颐武,在他看来,这是因为人们找回传统的心情非常迫切,与此同时,“传统”也为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商业价值。正是在这种利益的追逐中,真与伪的差别应运而生。 

通过探讨,我们觉得所谓的“伪传统”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说所谓的传统本身就是假的,另一种则是说传统本身是真的,但传播的心态和方式方法有问题,以至于使“传统”变了味道或重点。在您心中又是怎样定义“伪传统”的呢? 

张颐武:很难说真伪,伪与不伪,其实很难判断。经过了现代100年,传统都有很大的变化。清朝人的理解和宋朝人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用今天的观念来诠释什么,这很难说。对于传统,每个人都各取所需,也会有不同的诠释。我们谁都没有权力判断别人是伪的,我就是真的。只能是参照公众的看法和社会学术共同体的看法,慢慢地来判断,却很难做一个简单的判断。 

MR FOCUS:能为我们举例说明一些您认为的“伪传统”现象吗? 

张颐武:拿张悟本这件事为例。我们并不能说他对传统作伪,主要是他对自己的经历作伪。说自己是专家,夸大疗效,主要是这两方面作伪。当然,他采用了伪的传播方式。 

MR FOCUS:那类似文化名城的申报与名人故里的争夺,其中会不会蕴含“伪传统”的因素呢?  

张颐武:这些也很难说,因为有些本来就是传说。即使在传统中,也很难落实。 

MR FOCUS:在说到“传统”一词时,您现在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什么? 

张颐武:传统有不同的概念。一切在我们之前的,都可以说是某种传统。但我们一般来说,所谓的传统主要指的是“五四”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讲的就是“五四”以前的以国学为代表的知识系统,我们叫做传统。不过,一般人都会认为,古代的就是传统的。 

MR FOCUS:您觉得“伪传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后都包含了哪些原因? 

张颐武:关键还是人们的需求很大。100年来,我们丢失了很多传统文化,从符号到具体的人文日用。现在,人们又有很迫切的需要,比如像传统的节日、祭祀、汉服等,恢复这些东西已成为了现代人很强烈的愿望。包括国学热都属于寻找传统的一系列的反应。其实,也可以说是传统在现代的转世,或者是再创造。所以,“伪”可能有一部分是再创造出来的,有一些也可能是误解。“伪传统”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一种事物。不过,反过来说,它也可能都是真的,因为人们已经无法回到一个传统的社会中去了,绝对的真是不可能的。只要是不过分,在法律道德的基础之上,我们大家见仁见智。 

MR FOCUS:您觉得“传统”如今在商业运作中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张颐武:商业在这之中肯定也有用处。由于现代化、西方化,近百年来我们流逝了很多传统、文化,现在,很多人就提出要找回这些传统。商业上也在适应这样一个趋势,以传统做了很多宣传。人们迫切地想要找回丢掉的传统。

MR FOCUS:英国阿灵顿勋爵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中国衰弱之罪,不在其固有的文化,而在中国人不能遵循产生其文化之遗教之精神。”对于这句话,您是否认同?

张颐武:这些话我们可以作为参考,名人名言都有他的参考价值。但我觉得,其实也不一定是这样。现代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近现代的发展,经济上出现复苏以后,我们才去寻找传统的身份以及认同,寻找这些文化的价值,这是我们现在开始的一个新的过程。像“五四”批判传统、抛弃传统的举措,也不能说其没有道理。在今天的环境中,全面反传统就不一定合适了。这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MR FOCUS:据您所知,您觉得哪些国家对于本国的传统以及文化保护、继承和发扬得比较好?能为我们举一些例子吗?

张颐武:各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经验。比如像东亚三国,越南、韩国、日本都各有各的经验,他们的经验也都值得我们参考,近代以来,他们十分注重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过,因为我们的历史条件不一样,我们的反传统也有我们的特性,但确实是丢掉了很多。

传统的价值与伪传统的价格

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并为人所普遍接受,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为有心人带来了不小的商机,端午的粽子地位直线上升,几可与中秋的月饼相提并论。同样的,过度包装、搭售商品等现象也逐渐蔓延到粽子市场。

以传统的名义

迎合人们开始尊崇传统文化的心态,影视、医药等各行各业以及有些地方政府都显现不少以传统之名行利益之实之现象,正是商机无限。

如新《三国》吸引投资1.5亿元,在话题的追捧之下,成为最受关注的荧屏节目之一。尝到甜头的制作方又开始筹备电影版,耗资达2.5亿元,票房目标超过6亿元。影视剧翻拍历来不少见,不变的是,各种各样的古装戏总是占有一席之地。近段时间却是四大名著翻拍季到来,而且投资额部部过亿,令人咋舌。说到翻拍风潮的原因,自然是有利可图。

又如“全民养生运动”,一个所谓的专家仗着中医经典的名义,使一个人群集体吃生茄子、喝绿豆汤,甚至带动绿豆价格居高不下。标榜国学、中医的电视节目和畅销书籍又岂止是单独现象?

再如历史名人资源之争,从网民的担忧可以一窥区域发展的驱动:“南阳不是要投巨资打造卧龙岗文化吗?现在播出的新《三国》会向公众传达错误的信息,这将给南阳的卧龙岗改造和文化建设造成巨大的冲击!如果外地人都认为三顾茅庐发生在襄樊,那我们的卧龙岗开发还有什么意义?”据悉,南阳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启动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而按照规划,预计2012年,集聚区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4.15亿元;2015年,将达到14.35亿元。规划期末,集聚区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两万人,带动社会就业8万人。

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也并非没有风险。四川江油、湖北安陆在发展李白故里经济上都可谓大手笔投入。2003年,江油在国家工商总局将“李白故里”注册为商标,认定自己是全国唯一一个李白故里,还启动了涉及李白故里的八大项目建设,总投资在7亿元以上。而安陆在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安陆初步建设成李白文化展示传播基地”,且规划背后同样有着白兆山旅游风景区项目这样总投资8000万元的大项目。安陆还乘势上马了“李白纪念馆续建工程项目”,将李白纪念馆扩建成集游览、影视创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服务中心和研究李白的资料中心,总投资785万元。如此,一旦花落一家,另一家则只能付诸东流水,无怪乎竞争如此激烈。

找回不被伪装的传统 

幸好,传承文化,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眼下持久的“国学热”就是一个例证。而很多传统文化学者也都指出,“国学热”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和环境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一方面,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使得中国人找回了更多的自信,而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中,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发现我们有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资源。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也更加突现,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在全球化加深的时代,作为一种国际竞争力,发展文化固然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立足自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吸收智慧。同时,在传承的基础上,还能进行开放地创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接轨。

传统文化的智慧蕴含在中华民族的经典之中,从接触经典开始,不失为一种找回传统文化的方式。国学在离开大中小学教育多年之后,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开始了重返国民教育与修养培育的道路。读《千字文》《弟子规》,成为很多幼儿园培养孩子的不约而同的选择。《黄帝内经》《周易》《论语》《老子》等传统文化经典也重新为人们所敬重。

找回传统,不但是以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指导现实,而且也是塑造民族精神,承担文化传承重任的必然。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误读,打倒,被盗,忽悠,传统,文化误读 打倒 被盗 忽悠 传统 文化
下一篇:大道国学:追梦大唐雄风秦汉魂||上一篇:评:150亿元修古城 风光的正定好大口气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