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打倒忽悠人的“伪传统” 被误读被盗用的文化(3)

编辑:Jina 来源:中华网
 

 从传统走向商业的“印象” 

不久前,张艺谋“印象”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在福建武夷山公演。从2003年《印象·刘三姐》开创中国实景演出奇迹至今,这个屡试不爽的系列演出项目在7年间已经演出了2000多场,仅去年就演出497场,观众高达130万人次,年演出收入更是超过了2.6亿元。如今,从丽江到西湖,从海南岛到武夷山,张氏“印象”系列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 

在《印象·刘三姐》还没有诞生之前,内敛的阳朔只有一条街道,游客很少会选择留宿过夜,如今,三、四星级的宾馆随处可见,甚至连因其他景点分流而被严重影响的桂林市的GDP也被拉高了2个点。这样的变化当然离不开“大师”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所带来的财富效应。 

在“大师”神话的感染下,一时间,“印象”满天飞。2003~2007年,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先后共同完成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雪山篇和《印象·西湖》三个作品,在中国创下了山水实景的演出模式。据悉,最新创作的《印象·大红袍》投资高达1亿元,力图在武夷山的山水间打造一个关于“茶文化”的奇景。 

不过,就在“印象”系列呈如火如荼的蔓延之势时,很多批评声音也在民间出现。例如,《印象·刘三姐》由于夜晚演出时有巨型灯柱打向作为背景的山体,被指可能扰乱植物正常生长;《印象·西湖》的演出则因为要在湖底浇筑水泥,并且施工时将大量土方推向湖中,被指责会影响西湖水质。 

在诸多横飞的“板砖”中,一篇《张艺谋不是救世主,不要盲目造“印象”》的帖子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帖子直指一哄而上的“印象”让全国的旅游景区呈现一片乱象,始作俑者张艺谋“功”不可没,而且,发帖人还用了实名: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姜宗福。 

姜宗福在评述中犀利地指出:“张导的《印象》只有三招:第一招,超大规模的投资,超庞大的演出阵容,显摆不差钱的中国之人口众多;第二招,光与影的盛宴,强烈的视觉冲击,看过之后,宛若繁花落尽,什么都没留下;第三招,票价奇高,回扣亦高,导游司机,喜上眉梢。” 

事实上,不管姜宗福的总结是否正确,有关生态破坏的指责是否还能挽救,不可否认的是,从早年的《印象·刘三姐》到如今的《印象·大红袍》,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作品已经像一张名片,不仅打上了深深的地方特色的烙印,也成就了不凡的商业业绩。据了解,早在2006年,风险投资巨头IDG已经悄然入股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其后,SIG也成为北京印象公司的股东。在确立了每个“印象”投资后,北京印象公司和几个合作方都还会再成立一个当地企业,比如《印象·海南岛》的出品公司就是“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而后者则专门负责该项目的运营。最初受邀为《印象》做策划、报酬只有导演费的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如今作为创始人,也成为了新公司的股东,持有相同的股份,而导演费则不再属于个人,成了公司收入的一部分。 

如此分工有序的商业模式和规划使得褒贬不一的“印象”系列依然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毕竟,“当地特色”+“名导”的组合对于游客来说是具有“票房”效应和吸引力的,更何况,所有这一切时髦的元素还被罩上了感受传统文化这件华美的外衣。 

于是,“印象”的效仿者开始蜂拥而上。从已上演的新疆《梦回楼兰》,到红色旅游实景演出《井冈山》;从5月1日开演的陕西实景歌舞剧《印象·华清池》,到随后的《印象·三峡》《印象·贵州平塘》,甚至连冯小刚、陈凯歌也按捺不住,纷纷加入到了“印象”的大军之中。陈凯歌的首部大型实景演出《希夷之大理》阵容近千;冯小刚也已开始考察场地制作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梦幻北部湾》,它将占地200亩,计划投资达到了1.5亿元。 

在商业利益的怂恿下,诸如此类的演出在场面、灯光、喷雾、人海战术上可谓越发强劲,而传统内涵的“传承”“发扬”却成为空谈。有评论家表示,张艺谋所创作的印象系列中,如果说“刘三姐”还能够算是出自灵性和悟性,“丽江”就只能算是随性,到了“西湖”就不过是惯性罢了,而“海南岛”则只剩下了惰性。如果再打着“传统”和文化传承的牌子做下去,展示的恐怕就可能只有劣根性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误读,打倒,被盗,忽悠,传统,文化误读 打倒 被盗 忽悠 传统 文化
下一篇:尊重原著 远离精神 新红楼:满眼红楼不见梦(图)||上一篇:打倒忽悠人的“伪传统” 被误读被盗用的文化(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