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字词演化进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大浪淘沙,能够幸存下来的,往往来自于生产,当然也服务于生产。从语法上看,不得不佩服网友的智慧,许多“锐词”言简意赅,表达极为传神。虽然有的“锐词”听起来可能令一些人颇为不适,但其传播如果能够促使那些本应受到重视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又怎就不是主旋律?
虽然不能排除有的网络“锐词”有哗众取宠、惹人眼球之意,但每天网络要生成的新词可能无以计数,真正能够引发广大网民关注,并积极效仿的,往往离不开相当的社会基础。如果没有太多网民的共识,至而积极跟进,网络“锐词”至多只是灵光一闪便烟消云散,又何谈影响力?实际上,网络“锐词”正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也是一种无奈的话语表达。就那些比较有影响的网络事件来看,如果现实工作中职能部门一开始便高度重视,并不偏不倚地严肃处理,问题又怎会不断发酵并迁延至网络?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对2009年77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统计发现,有23件在网络论坛上率先曝光,地方论坛成突发事件发酵地。对这些帖子,地方政府惯用的方式是删。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对那些影响较大的网络事件的处理看似很积极,但大都以停职、免职这样的“空手道”消解网络监督高热。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1+1》中直斥此类现象为应对舆论监督作秀,是典型的“媒治”而非法治文明。
在世界日渐变平的网络时代,网络“锐词”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这种现象不可能被人为地改变。或者讲,网络“锐词”本身就是对现实工作的有力监督鞭策。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的是,网民为什么会对网络“锐词”趋之若鹜?
禾刀
关键字: 内容标签:本是,话语,表达,无奈,网络,锐词本是 话语 表达 无奈 网络 锐词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