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霍国玲在书中指出:雍正帝的暴亡,在历史上成为谜案,然而,曹雪芹将此事的原委隐记在了《红楼梦》中,并且详细隐记了毒杀雍正的全过程:此毒丹如何由曹雪芹本人制作,如何派人交给曹的少年恋人、雍正的皇后竺香玉,再由竺香玉侍伺机使雍正误吞此毒丹而丧命等等。这一“红楼阴谋”论在新浪读书频道连载后,引起了不少读者关注,可能令作者失望的是,在留言板上,除个别表示理解的留言外,更多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哗众取宠!”、“忽悠!”的板砖。
对此书的面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红学专家陈大康认为:我们不能忘记最基本的一条: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我们所做的应该是根据曹雪芹的描写作深入分析,更完整地把握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提示其内心世界,了解其性格的复杂乃至作者设计的情节走向有更全面的理解等等,总之是有利于读者的文学解读与欣赏。可是,红学史上不少人实际上将《红楼梦》当作是实事的记载或影射,将本应是文学的分析变成了所谓的“考证”,而结果被坐实的只是自己的臆想或推测。所以,不少红楼梦考证被讽刺为“红外线”,就是指的这一弊端。陈大康说:“作者有写作的自由,读者有阅读、批评的自由,现在一些红学爱好者颇有点过于离奇,认定红楼梦就是他们所指的这回事,实际是贬低这部巨著的价值。”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先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关于曹雪芹杀雍正帝的说法,他早听说过,“这种说法除了糟踏曹雪芹以外,一点意义都没有。”蔡义江认为:“我有个根本观点:小说不可能是个谜语,不可能在表面事件之下,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谜语,这样的创作是不可能的。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学术娱乐化的风气,社会大众有一种阅读心理,只想听好听的故事,一些所谓的红学研究者,不想走科学的道路,只是迎合读者好奇心理,为此不惜把曹雪芹形容成一个黑社会头子。听众自可听得津津有味,无可厚非,但作为媒体,要有个正确引导问题,不要把大家的思想弄得太混乱。”
谈到刘心武、霍果玲等的观点学说,蔡义江直言那些应属于娱乐范畴,但这些作者把它当成学术成果,这不应该。实际上,从刘心武文章里可以看出,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学说。当然刘心武不会承认这一点,因为这里有个利益问题。“对这些红学界的假学说,我们应该像韩国人对待黄禹锡一样,引以为耻。”“当前学术娱乐化倾向越演越烈。红楼梦是个特殊例子,其他的领域这一现象也很多,比如电视、舞台上的节目,无不以吸引观众为第一位,这样的做法,将它们视作娱乐,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要打着学术的旗号,这就不是在娱乐群众,而是愚弄群众。我还是坚持红学也好,其他学术也好,是一门科学,要讲实事求事。百家争鸣可以,但争鸣要有学术规范,要有证据,不能违反常识性的东西。是不是把红学当作科学来研究,是红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常识可以娱乐手段来普及,但科学本身不等于娱乐。科学与娱乐,不能搞混!”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维昭认为:关于曹雪芹杀雍正之说,研究雍正朱批的专家杨启樵早就指出霍国玲的所谓“考证”违背了科学考证的基本原则,霍国玲、刘心武等人的索隐红学充其量只是一种大众消遣品,其最大特点是:借用学术的外衣、学术成果,大量运用文学想象,去演绎一些阴暗的、暴力的、情色的“历史”故事,以迎合某一类需求。消费性是其第一特性。即使读者明知这一类“红学”不符合学术的科学性和历史的真实性,但还是愿意去消费它。“这一现象,是与此时代大众文化占据文化前沿这一趋势密切相关的。只要大众文化占据时代文化的前沿,索隐红学就有它的市场和生命力。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在大众消遣文化面前,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精英文化应该如何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作者:朱自奋)
关键字: 内容标签:红学,毒杀,研究者,新书,争议,雍正帝,曹雪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